如何 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玩起来策略

2020-08-16 母婴育儿 67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性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幼儿美术教育本身具有作为艺术教育的审美性、操作性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大致流程有欣赏感知、示范讲解、幼儿操作、评价总结等。而针对示范讲解这一环节,广大幼教工作者纠结于“教师要不要示范?”、“如何有效示范?”等问题。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颇多。那么在美术活动中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巧妙地实施示范策略呢?以下是笔者的一点思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关于对示范的认识和应用,我们幼教工作者曾走过一段弯路。最初是坚持教师中心论的做法,夸大了示范的作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一味模仿、依葫芦画瓢。结果造成了孩子的作品千篇一律,中规中矩,虽然内容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但缺乏孩童的天真童趣,毫无艺术个性可言。然后,大概是从80年代开始,许多教师又走向另一极端,他们不敢示范,片面地认为教师一旦示范会抑制孩子的思路,影响孩子们创造性地表达。画画时让孩子苦思冥想,画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如“未来的无锡”、“设计我的家乡宜兴”等等。结果导致美术活动放任自流,孩子们眼高手低,绘画能力停滞不前的现象。那为什么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个人认为有一件事起到了关键作用。在1979年,一位叫胡晓舟小朋友的一幅画——《在月亮上荡秋千》荣获世界儿童画一等奖。这幅画从审美角度看并没有出奇制胜的地方。就是敢想、敢画现实中不存在的事。你想,人都到月亮上荡秋千了,这可不得了,大家都受刺激了。哦,原来画画要想象、要创新,老师们好像都豁然开朗。记得我84年参加工作时,老教师们还对这幅画津津乐道。以致于后来的几次绘画比赛,只要是和月亮搭界的,都得奖了。当然,这里面也有时代背景的原因,如:国门的开放和创新教育观念的深入等影响。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新《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贯彻和实施,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逐步认识到美术教育活动中离开了知识技能作中介,孩子的思想感情就不可能有大胆的表现和独特的创造。成人科学的指引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积累成长的经验。然而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怕自己的示范不规范,影响孩子的创作。有的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坚持示范,在公开教学活动中忽略示范,用语言指导代替示范。在全国首届幼儿美术教育研讨会上,就有专家指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和专业机构的美术培训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幼儿园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超强,而专业机构的技能指导更到位,每一次活动孩子能扎扎实实学到东西。我想如果两者兼顾,孩子不是收益更大吗?
关于示范,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示范,美术活动中示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认为,示范是美术教学中教师以适宜的方法向幼儿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指导策略,是幼儿通过直观的演示过程了解活动目标、学习美术技能、提升美术经验的一个形式。所以,示范在美术教学中的价值显而易见。首先:传授美术技能,引导孩子学习作画方法。美术的技能包括很多,如:点、线、面等构图知识、色彩的运用以及工具、材料的使用等。比如,大班美术活动《动物聚会》用纸袋创作动物,《陶罐人》请孩子在陶罐上画画。纸袋、陶罐对孩子来说是新材料的介入,所以,老师抓住了要点进行示范,作技能的指导。其次,促进孩子良好作画习惯的养成。比如,握笔姿势,收拾的常规等。尤其是小班开始初学画画,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第一次画画,怎样打开油画棒的盒子?盒子怎么摆放?如何握笔?什么都是先入为主,老师一定要教正确。另外:引发想象,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如何根据线条、形象想象,如何学会举一反三。以欣赏吴冠中大师作品为主题的大班美术活动《春来了》在活动开始的体验环节,老师先在纸上画了几条线,这些线条像春天的什么呢?这里就起到一个引发想象的作用。
接下来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示范,是不是每一次美术活动一定要示范?其实,最早孩子画画,都是无意识的,信手涂鸦,不需要成人作任何示范与指导。孩子们乐在其中,不约而同地用他们自创的图形、符号去描绘自己所认知的世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体机能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如果没有成人的科学引导,孩子的绘画技能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关于美术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本书阐述得非常清楚。那是儿童美术家杨景芝写的《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美术对人的认知、思维、审美等发展作用相当地大。举个例子,画画好的孩子往往在空间概念、逻辑思维、色彩的敏感度都非常的好。线描画里讲大块分小块,其实就不知不觉地告诉孩子遇到事情,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对社会性发展也起作用。还比如,合作画也是促进社会性发展的手段。为什么要示范?世界上的万物是很复杂的,示范是用简化、概括的方式帮助孩子掌握事物典型的特征。那是不是每一次美术活动都要示范呢?这不一定。比如说儿童写生画,重点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分析,用自己的造型方式描摹物体、人物的形象。
那么,如何采用适宜的示范策略引导孩子创造性地学习美术知识技能,提升审美经验呢?我想从三方面加以表述。
一、把握示范的度,处理好“教”与“不教”的关系。
整个美术活动中前面的引导部分一般不超过8——10分钟。这里面还包括导入部分和欣赏感知,所以真正用来示范的时间并不多。有的老师用了大量的时间来示范,导致后面孩子操作的时间太少,来不及完成创作。这里就有一个示范的度的问题。我们既要顾及教给孩子什么,又要顾及教给孩子多少。正如台湾学者陈武镇所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学生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教得少了,却常见学生为技能技巧不足的挫折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那么如何把握示范的度呢?
1、突出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示范。每拿到一个活动,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这个活动重点是引导孩子学习哪些技能,某一技能对孩子来说是否是难点,教师应该心中一清二楚。难点、重点要示范,别的可以一带而过。根据需要,有时选择完整示范,有时选择局部、重点示范。就像前面《春如线》案例中教师只示范使用毛笔画粗细不同的线条而忽略了点的示范。因为点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容易画,不需要示范。
2、示范从孩子中来,关注孩子的已有创作、审美经验。大班美术活动《陶罐人》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老师示范时不断地问: “你想在陶罐上画什么?”“用什么线条?” “什么颜色?”“什么图案?”非常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每个孩子的经验都是零碎的,是一个个点,通过大胆的交流、分享以及教师的提炼,使孩子们的经验由点上升到面,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师的示范指导要求。这种从孩子中来的示范法孩子容易接受,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创作愿望和热情。
3、教师示范时的指导语言要精炼、明确、表述清楚。美术活动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操作空间,教师的指导语言要非常简练,每一句话都说到点子上,体现指导要领。而且要详略得当,以繁化简,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循循善诱。
二、切准示范的时机,“教”无定法。
传统美术教学活动的操作流程是:欣赏感知——示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幼儿创作——评价等。一般来说把示范放在欣赏感知后的第二个环节,即让孩子通过观察实物、图片或范例,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了解今天活动的主题,然后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二个环节——示范。那示范是不是一定要放在欣赏感知环节的后面呢?我认为不必,应该根据具体的题材来设计。我个人就经常使用先示范再欣赏范例的形式。我认为这样做的优势是:一开始解决重点难点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学习的效果好。然后再欣赏范例,既打开了孩子的思路,又给他构图、色彩等新的刺激,孩子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譬如,教孩子“撕贴大树编故事” 就可以在一开始抓住活动重点——学习撕树的方法。教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报纸,问孩子:像不像树干?仔细看,能把它变成什么?接着从报纸的上面往下撕出几条口子,把撕好的纸条向不同方向折叠固定成一棵树。教师的示范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孩子们像看魔术一样欣赏教师把报纸变成一棵树的过程。接着组织孩子讨论: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谁和这棵树是好朋友?这棵树周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然后再让孩子欣赏几幅较完美的范例。此活动示范在前,欣赏在后,这样的设计能更好地演绎教学难点和重点,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作好了铺垫。
大班美术活动《春来了》展示了两段体的美术活动组织形式。老师指导了两次,孩子画了两次。对于孩子来说,第一次是体验点和线,是原有经验的表现。第二次是创作孩子们眼中的春天。对于教师来讲,第一次引发孩子们的想象,第二次是作技能的指导。两次操作各自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当孩子们在欣赏吴冠中《春如线》系列作品时,感受到作品的美具体表现在线条有粗有细,排列有疏有密,彩色的点有大有小等。那么有粗有细的线条是怎么画出来的?这时是进入示范的非常好的契机,教师马上拿毛笔当场示范粗粗的线条和细细的线条的画法:细细的线条只要把笔竖直了画,粗粗的线条要把笔躺下来一点画。这是把握最佳时机示范指导的成功案例。
熟话说,教无定法。示范指导法有时不一定是事先设计好,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教学现场的需要灵活运用。总之,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示范的时机,千万不能把美术知识技能硬“塞”给孩子,而要在孩子对活动内容感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水到渠成时,教师适当的介入示范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掌握美术知识技能。
三、采用启发式示范法,“教”无痕迹。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无痕”,“教”是为了“不教”。虽然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孩子又是天生的艺术家。但艺术贵在创新,教育更需要智慧。教师要研究示范策略的可行性和艺术性,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1、让孩子参与示范。传统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示范讲解”的主角。但仅仅只有教师的示范是不够的,因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孩子的“学”。所以,当你示范完了,请不要忘了让孩子也上前画一画。这样做,更有利于了解孩子的当前发展水平,灵活地调整目标。比如,教小班孩子画小草,要求在小兔子周围画上短短的直直的短线作小草当小兔的午餐。教师先示范画直直的小草,看似简单的短线小班的孩子会不会掌握呢?那就请1——2个孩子来试试,结果发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画直直的短线,许多孩子只能画斜斜的短线。于是,老师马上调整目标为:允许孩子画斜斜的短线,鼓励孩子画直直的短线。在评价作品时对还自圆其说:“哦,风把你小草都吹倒了,赶快让小兔吃个饱吧!”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满足感。
2、情境示范。3——6岁孩子的思维特点仍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配合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示范的过程编成有趣的故事、儿歌等,能满足孩子泛灵性的心理特征,对学习美术知识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例一:中班有这样一个教学活动——《长颈鹿打招呼》,教师把指导难点巧妙地化解在故事之中。教师边讲故事边示范:草丛中间有一个大蛋(长颈鹿的身体),边上有一个小蛋(长颈鹿的脑袋)。有一天,大蛋想和小蛋打招呼,伸出一根长长的电话线(画脖子),说:“喂,你好!”小蛋也伸出一根电话线(画脖子的另一条线),说:“喂,你好!”然后,老师加上几笔,一只长颈鹿跃然纸上。接着,老师让长颈鹿跟花儿、树、草、蝴蝶、小鸟打招呼,一幅漂亮又充满情趣的画就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构图的指导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不仅是言传,更要有意会的表达。如教孩子画大大的自己,可以这样边讲故事边示范:妈妈带我逛公园,公园好大好大(沿着纸的边缘画一个大的脸);公园边上有一排栅栏(画头发),然后请孩子照镜子,把自己的五官画上。
3、动作示范。人物动态画一直是绘画教学中的难点。主要原因是孩子解决不了人物手脚的摆放和协调关系。其实,只要在示范时请孩子当“模特”表演各种动作,如:跑步、投篮、跳绳等。每表演一个动作“定格”一会儿,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手和脚前后摆放的位置、角度。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跑步时假如左手在前,那左脚一定在后。右边的手脚也同样如此。老师再当场把“模特”表演的一招一式摹画下来。这样的示范会让孩子豁然开朗:原来画人物的动作并不难,还很有趣呢!组织“小小运动会”、“冬天的故事”均可采用这种方法。
4、操作示范。动物画是孩子最喜欢的绘画主题之一。如何帮助孩子掌握要点,画出神态各异、生动有趣的动物画呢?很多年前,我就尝试圆形、椭圆形纸片操作法。当然这种方法是不是对,也值得商榷,我现在觉得我把动物简单化、模式化了。我是怎么做的呢?我发现画动物有规律可循,因为绝大部分动物的脑袋和身体可用圆形和椭圆形来表现,尤其是大熊猫最为典型。于是用摆放圆形和椭圆形纸片的方法来协助示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画大熊猫,事先准备一些圆形和椭圆形的纸片。活动时让孩子摆放圆形和椭圆形,他们发现不同的组合可以画出不同姿势的大熊猫。如果把圆形放在椭圆形的前面,可以画出大熊猫走路、散步的姿势;如果把椭圆形竖着摆放,把圆形放在上面,可以画出大熊猫坐着吃竹子的样子;再把圆形放在椭圆形的下面,还可以画出大熊猫表演杂技呢!
以上是本人对美术活动中示范策略的思考。我想,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眼中有孩子,潜下心来认真研究美术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指导策略,你会发现美术教育别有洞天,乐在其中。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