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二)]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读后感(二)。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0月17日顾老师讲解了《道德经》的第三章至第七章,我来分别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三章,讲了圣人治理国家的办法。我觉得,当今社会,和这章所要达到的境界有蛮大的差距。问题就出在:没有做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现在的电视、报纸、网络充斥着物欲,住豪宅、开名车、出国豪华游。。。。。。成为成功人生的标志,也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能实现这些梦想的人毕竟只能是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人,这就容易造成贫富差别加大,不患寡患不均,于是产生了诸多社会治安问题、员工跳楼自杀问题、甚至恶性开采资源、矿难事件、毒牛奶事件等等,作为律师,我还办理了不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官司,有个客户就说:以前没钱的时候,家里人很和睦,现在有钱了,反而不太平了。我觉得都是和整个社会过渡追求物质享受、一切向钱看有关。
佛教里也说人生有几大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见了,会心生求的欲念,求不得就很苦。索性不见,心就不乱也不苦了。
可是,毕竟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很多东西我们已经见了,那么怎么办,怎么才能做到心不乱?这就要修炼了吧。物质生活一概否定也不是办法,毕竟住得宽敞点总比三代挤一室舒服、开车总比骑自行车舒服,活动的半径也增加了,但是我们不能过渡追求,对财富和物质享受要有点超脱的心态,要学会从简单的生活中享受乐趣:自家阳台种的花不比别墅的院子里种的差;吃青菜也能吃得津津有味,不需要鲍鱼鱼翅才能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有机会就出去走走,和大自然多亲近,也不一定非要出国豪华游,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二)》。。。。不要和别人比较,其实,每个人的外在无论怎么光鲜,都有其烦恼和不如意的一面,我们在自己的格局里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这样,自己的心理压力也会降低。
第四章,最让我受用的两句是“和其光,同其尘”,这是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学会和普罗大众和谐相处,包括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知识分子,有时不免有点清高,谈得来的人多交流,谈不来的人就不愿多交往,我想,这句话给我的感受就是:对所有的人都要尊重,况且每个人都有他光辉的一面,我们要学会欣赏其好的一面。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前读经时一直不能理解,老师一解释,知道“刍狗”是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时非常神圣,可是祭祀完了,就会被人丢弃一旁,一文不值。我豁然开朗。真的,万事万物都是“刍狗”,你觉得他有多尊贵,他就有多尊贵,你觉得他有多低贱,就有多低贱,此一时彼一时也,万物皆由心!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和很多名言是异曲同工之妙:“沉默是金”,“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老师还解释了从中医角度讲,话说多,就容易气虚,深有同感。作为律师,如果开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庭,滔滔不绝地说话的话,庭审结束后,就会很累很虚,什么话都不想说了。当然,西方心理学里比较强调:我们要学会良好的沟通。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些凡人,在与朋友和家人相处时,该说的还是要说,否则气氛太沉闷了也不行,如果有误会也需要做些解释,只是别说得太多,但是也不能什么都不说。当然,也要注意说的方法,所谓不要造口业,不能恶语、妄语、二舌。
第六章和第七章,教导我们虚怀若谷,才是道的精神,天地的根本,才能生万物;能放下自己个人的利益和安危,才能象天地那样长久。
知易行难啊!只有每天学习,对照圣人的要求来比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吧!
这次授课后,我坚持每天都诵读《道德经》,渐入佳境,今后还要持之以恒!只是这两周工作繁忙,直到今天才临时抱佛脚,写完了学习心得,请老师见谅!
灵慧
2010年10月31日
〔道德经读后感(二)〕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