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虚实相济)典型表现。
飞白是相传是书法家蔡邕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色粉末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 ,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写字, 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书”。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它的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出。今人把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也泛称飞白,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 汉魏宫阙题字,曾广泛采用。
飞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价值,被视为古代的艺术字体。“飞白”是魏、晋“楷”体之别体,导源于汉隶、小篆。其用笔类似后来书家之枯笔书,所异者,枯笔偶见露白以示筋骨,而“飞白”则存心丝丝夹白以显轻逸之体。
扩展资料:
“飞白”的历史发展:
魏晋以来,以“飞白”名世的书家史不绝书,诸如韦诞、张弘、葛洪、刘劭、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纪僧真、萧子云等人,莫不精於此道,均为一时之选。而萧子云这位梁代的第一书家,对于“飞白”书体的发展,尤具重要作用。
“飞白”书体到了唐代更是大盛,太宗、高宗和武则天,均擅“飞白”,并肇始以“飞白”御书恩赐股肱臣下之先例。唐代“飞白”在汉魏六朝的基础上更掺以章草笔法,使这一书体又有了新的发展。宋代“飞白”承汉唐余绪,同样蔚然成风。
元明清乃至近代,飞白书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而逐渐在书坛上黯淡下来。在此期间还有一些书家擅用飞白,但终难使飞白书复苏振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飞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