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的白日指的是?

2022-04-24 文化 191阅读
诗句中的白日,都是指的落日。夕阳西下,此时人们见到的太阳颜色,不外乎两种情形:红色或白色。按照诗句的意思来翻译,白日就是夕阳。为什么叫白日?一种解释是:在中国的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冬天的早晨或傍晚,有雾,有风,或者空气中浮着薄薄的尘埃,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云雾遮盖,导致视线不远,所以要看到更远的地方,才需要更上一层楼。“白日”二字的出现,表示空气中有尘雾或云霭,这正是对“更上一层楼”的铺垫。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里的“白日”并不指颜色,而是指“太阳”。《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白日,指太阳”,举的例句就是“白日依山尽”。把这句翻译成白话就是:“太阳挨着西山缓缓落下。”(复旦大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今译》1990年版)
可是,在西北地区,人们见到的夕阳,多数情况下是红色的,诗人为什么不写作“红日”或“赤日”,而写作“白日”呢?
这就涉及到意象的审美时代特征问题。
太阳,作为与地球关系最密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天体,早就进入了诗歌创作之中,不过,早期诗歌中的太阳一般用“日”表示,很少用颜色词修饰,如《诗经﹒小雅﹒天保》说:“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中的太阳则多用“白日”表示。
为什么在这样的时代,会出现这样的意象?
“白日”最早在诗歌中的出现,大约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而《古诗十九首》,正是东汉末年接近建安时代的歌唱,与建安诗歌“其流一也”(皎然《诗式》),正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先声。而在建安及整个魏晋时期,“白日”被大量使用,但凡运用“白日”意象的诗句,几乎无往不是好句。如曹植的“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赠徐干诗》),“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名都篇》);阮籍的“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咏怀诗》三十二),“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咏怀》之五);陶渊明的“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其二);鲍照的“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代东门行);江淹的“千里何萧条,白日隐寒树”(《刘太尉琨伤乱》);谢眺的“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
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的“白日”意象》一文中统计,写到“白日”意象的诗有130多首。其中用白日指落日的有40余首。而很少用红日。如:
汉乐府《陇西行》:行行重行行,白日薄西山。
魏﹒曹植《赠徐干诗》: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赠白马王彪诗》: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名都篇》: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晋﹒阮籍《咏怀诗》三十二: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晋﹒陆机 燕歌行(七言)白日既没明灯辉,夜禽赴林匹鸟栖。
晋﹒缪袭《挽歌》:白日入虞渊,悬车息驰马。
晋﹒张协《杂诗》: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
晋﹒杨方《合欢诗五首》其三:彷徨四顾望,白日入西山。
南朝﹒宋﹒鲍照《代东门行》: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南朝﹒梁﹒萧纲《东飞伯劳歌二首》其一:白日西落杨柳垂,含情弄态两相知。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