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智能制造是以企业战略为核心

2020-10-28 科技 94阅读
导读:
“现在很多人一说智能制造,以为就是买很多自动化设备,就是产线上引入机器人。机器人不等于智能制造,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可能会把好企业给拖垮了。”——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朱海。
如果投资回报期不能控制在三年以内,或者不能通过智能制造带来生产效益提升,该智能制造项目是没必要的。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朱海,曾在施耐德创新开放日的主题演讲中发表上述观点。
诚然,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下,因为一些利好政策与政治因素,中国的制造企业都在积极推动产线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向升级。但在热潮之下,更应该冷静分析:智能制造一定要先医后药、量力而行。因为缺少投资回报率的成本投入,哪怕是30%,也可能把一个好企业给拖垮。
所谓先医后药,就是先对企业进行诊断,再拟最适合企业的路径方法。任何步骤都绕不过先做好产品,进行创意产品设计,使其产品易于面向机器人装配、低成本又高质量;再打造卓越的流程,拥有最少的浪费和最好的质量。在成功完善了以上两步之后,再评估企业在通往工业4.0的道路上所到达的层次,进行业务需求排序,搭建智能制造的框架,构建良好的布局等。说到底引进机器人,推动智能化进程,更像是一个结果,而非神奇的济世良方,适合于所有的企业。
所谓量力而行,指的就是企业主必须认清企业所处位置、拥有的实力,清楚认知每一个位置的前进目标,在纷繁复杂的现状里找到最适合企业所走的路径,切忌盲目跟风。不贴合实际地去购置大量机器人的后果只能是造成资金的浪费以及机器人的闲置,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应该学习德国人的务实精神,抛却不切实际的行为,稳扎稳打地将企业的基础打好。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实力、完备的规划,才能在智能化时代顺理成章地转化升级,进入全新的未来!
——摘自“科理咨询”
所以智能制造要以企业战略为核心的意思就是,不能盲从跟风智能制造,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制定合适方法战略。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