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1、“自然”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就是要人们“如实的认识自然, 不要附加主观想象”。 这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汉代王充的“天道自然”观,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的观点。而《庄子》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并提出了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它并非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主张按照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去认识它,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人类的生活资料。这些“自然”观,充满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它告诉人们,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要客观地认识自然,利用 自然的规律为人类服务。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我们的祖先利用不同的自然形态,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满足农业上的需求。像那时兴建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仍为当今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我国也是较早地掌握了天文学的国家之一,古人们对植物的生长、水汛期和星象位置都有很深刻的研究,结合自己对气候,季节的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及农历,沿用至今。我国的古代医学在古代东方世界中更是独树一帜,中国有丰富的中药学和系统的中医学理论。比如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后期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些都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财富,都对后世的药物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世界性的重要药物文献。
2、“奇偶”精神
古代人民在农耕实践中,观察出向阳面和背阴面。又观察风向以便预测天气的变化。于是铸造了“阴”与“阳”两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常见的范畴。当人们用阴与阳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的计算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中医讲究阴阳调和,而我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对称的,这似乎已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观点,可见“奇偶”精神对我国古代的医学和建筑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而且始终保持自身独创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互相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博大宽容的气质。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它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以丰富自己。佛教起源于印度,却在中国发展的如此兴盛繁荣,直至今日,便是最好的例证。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唐玄奘取经等等文化传播交流的方式,都是“会通”精神的体现,都对当时科技的进步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影响:
我国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它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有至今仍使我们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也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万里长城。文化作为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对于我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可以长期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然而为何到了明代中叶,我国的科学发展逐渐落后于其他国家,以致于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发生,因此我们不得不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该怎样去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呢?我觉的其实就八个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对于外来文化,在接受其挑战的同时,与之不断地融合,进而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