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政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急!!!)

2020-04-27 综合 131阅读
要发挥民族、宗教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准确把握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有关问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坚持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坚定走中国文化发展道路,要发挥政协组织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优势,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一、以文化自觉为指向,努力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
“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意思是指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反映了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创建,体现了在文化构建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今天,中华文化能否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实现文化自觉,切实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觉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传统和现代的统一、封闭和开放的统一、民族和世界的统一、内涵和实践的统一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意义。
按照文化自觉的要求,一是要努力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民族性特征。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根本特性,是本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保持和维护好文化的民族性,是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信仰、生存方式等各个方面,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始终,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体来说,比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德性思想、和而不同的和合思维、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崇尚和谐的理想追求,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等等,这都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和优秀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的主要体现。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必须要以保持其内在的民族性为根本,这样才不会割裂传统,才能从本质上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线。
二是要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时代性内涵。中华文化就其本质和结构来说,基本属于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范畴;就其主要内容而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就其价值形态而言,既有先进性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东西。因此,在当代弘扬传统文化,必须要对其历史形态、思想内涵、发展逻辑、主要结构、理论特性等各方面要有一个相对清晰和全面的把握,从而在主体结构和主流面貌上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当代实践相对接,从根本上符合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种转型不是盲目和被动的,必须要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之上,根据实践的发展和人民的选择而作出自觉的调整与变化。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要注意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面临着比传统社会更加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给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冲突趋势更加活跃。只有积极推进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不断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才能适应当前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大趋势,真正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从国际上来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处于强势地位,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并不能掩盖西方文化否认世界文化多样性、企图建立文化霸权主义的单极化思维。从国内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文化及价值观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当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极其复杂的社会影响。
面对这种新的情况,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最核心、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着社会主义价值和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因此,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华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确保祖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进行改造和调整,使中华文化整体纳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一历史进程之中,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且建基于当代社会实践之上的文化理想形态。它从历史和实践的高度回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当代诉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框架下人民大众的文化价值选择,代表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我们所致力建设的先进文化,应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是经过革命和建设锤炼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中华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资源最基础最丰富的组成部分,既包含反映民族特性的思想内核、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又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延续下来的各种风俗习惯、道德礼仪以及各种富有活力的文化形态,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必须要得到合理的保护与使用。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弘扬而弘扬,而是要突出其内在的优秀文化传统及理念,使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能够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活实践,让传统文化精华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新的阐释和新的发展,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印记。这既是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要求,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光大发展的价值前提。
三、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根,早已融入到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心灵归宿的体现。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经历如此多的血雨腥风而屹立不倒、枝繁叶茂;世界上也没有哪个民族文化能像中华文化那样,历经五千年沧海桑田而绵延不绝、一脉相传。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整合力。这种凝聚力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式微,也没有因为文化多元和矛盾冲突而衰弱,而是深刻地跟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无论是在和平发展时期还是在战争动荡时期的共同纽带和民族信仰,支撑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壮大。今天,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这是新时期中华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文化建设的终极归宿,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这就需要我们紧密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需要,坚持更加开放与和谐的文化建设思维,采取更加富有成效的文化发展策略,对中华文化进行接续与创新,使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以实现中华文化的提升和飞跃。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命题,不仅仅是简单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问题,而是要构建适应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需要的,体现民族性、时代性和包容性的大文化系统,这个文化体系的指向,核心就是要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和谐与发展。
当前,我们要围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总目标,首先要注意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整合、创新,要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网络信息技术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从系统和整体性的角度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总结与发展,使中华文化不断走向民族心灵深处,走向世界。注意从民族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的高度弘扬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从根本性上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始终与时代和人民共进步、同发展。其次,要积极推动跨文化交往,积极参与世界文明体系的共建。通过跨文化交流,努力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在内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吸收利用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代表人类发展进步方向的基本价值、观念,主动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再次,要转变思维观念,提倡更富有建设性的文化建设思维,着力从整体性、统一性和系统性上阐释中华文化的整体价值和系统精神,而不宜过多地进行简单的划分、肢解乃至习惯性地批判。同时还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反对文化复古,反对全盘西化等错误倾向,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促进中华文化的自觉。我们相信,实现高度自觉的中华文化,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