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化意味着公司的所有权掌握在政府手里,而非个体、 合资公司或集团公司。严格来说,国有化是指将公司的所有权由私营转变为国有的过程,不过通常我们只考虑那些已经被国 有化了的企业。因此现在的问题就是:政府所有制对经济增长 有利吗?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理想条件下,政府所有制比私有制 更加有利于经济增长。
它们认为无论在哪个产业,政府都是作为一个善意的独占者(垄断者),制定出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 益的价格和生产政策。一个私营的垄断者不会做到这些,因为 这不利于他们的利润增加。但问题在于,理想条件并不总是适用,政府可以说它们经营国有化企业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但 是它们多半缺乏信息和能力去实现。
如果国有化企业缺乏攫取利润的动机,那就会阻碍经济效 益的提高,这一点相对于许多私营公司在同一个产业中的真正竞争就显得再清楚不过了。但是就算在某个产业中只存在一家公司(私人垄断),至少这家垄断公司还会从提高利润的角度 出发,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对于政府垄断来说,这种利润的激励因素并不存在,因为任何利润都归国家 和政府所有,同样的,企业领导者甚至是“首席执行官”(无 论这些人在国有化企业中的职位与称呼如何),他们唯一的动力就是保住现有的职位,而不会想到去自己创业当老板。因此, 在国有经济体制下,新产品研发和老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总是 要落后于私有经济体制。
前苏联经历了一段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但是经济的增长 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包括军工企业。这种经济增长并不是普通大众真正想要的。事实上,为了能够保持经济(尤其是重工业 和军事工业)的增长,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不得不有所下降, 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基本生存需要都很难保证。
伴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国家, 价格不是由市场来调节的,政府掌握着定价权,并指导企业生产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这种计划经济制度下的生产低效在苏 联、东欧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显现得尤为 突出。在市场经济的定价体系中,市场价格指导着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决策。
在美国,也有许多国有化产业,如货责递送邮件的美国邮 政和提供城际铁路运输服务的美国铁路,这些国有化产业并非经济效益的典范。除了缺乏攫取个人利润的激励因素,还有政治因素的介入使得这两家公司的员工工资和福利要远髙于市场 平均水平,私营部门根本无法承受员工如此高的工资和福利。
通常来说,政府在劳工谈判中总是表现得比私营部门软弱,但 是偶尔也会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出现例外情况。航空运输行业 就是最好的例子,从美国前总统里根开始,政府一直在航空业的谈判中态度强硬,丝毫不畏惧来自员工的压力。国有化的反面是私有化,也就是从政府所有制向私有制转 变,私有制从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方面的优势就能够得到体现,但这仍然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