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的变化:从两汉之前察举制变更为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分派发一种人才调查表,此表根据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中央根据得分进行评级。
从魏晋开始实行所谓的“九品中正制”,而到了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一直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才废除.
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士族地主阶级掌握政权,隋唐以后是庶族地主阶级.这样的变化是封建社会的进步,根本原因就是更加公平地选拔国家人才,而不是将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样就使更多的人才为国家服务。有力的证明就是隋朝的“开皇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扩展资料:
九品中正这种制度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阶级有很大关系。两晋南北朝时期,汉人和胡人难免混居。
当东晋皇室南渡之初,文明的重心仍在北方,北方的大族迫于北方压力南迁之时,仍有抬高自身地位的思想;所谓大族,必须要标明了“郡望”,以标明其本出于何郡,已彰显其家族地位之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