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兵的论著目录

2020-10-27 综合 152阅读

1.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台湾:稻禾出版社,1991年;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2.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3.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4. 《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5.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3月。
8.《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 1. 《孙中山与留日学生及同盟会的成立》,《中山大学学报》(文科版),1982年第4期。2. 《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与国内知识界》,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孙中山研究论丛》第一集,1983年。3. 《军国民教育会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孙中山研究论丛》第二集,1984年。4. 《孙中山生平活动史实补正(1895—1905)——〈孙中山年谱长编〉编辑札记》,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孙中山研究论丛》第四集,1986年。. 《留日学生发端与甲午战争后的中日关系》,《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6. 《也谈同盟会的成立——与何泽福同志商榷》,《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7. 《信仰的理想主义与策略的实用主义—论孙中山的政治性格特征》,《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8. 《论中国教育会》,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孙中山研究论丛》第五集,1987年。9. 《辛亥时期的学生与国民会——兼论学生与革命党人的关系》,中山大学编辑部编:《孙中山研究论丛》第六集,1988年。10. 《1905—1912年的国内学生群体与中国近代化》,《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11. 《清末兴学热潮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12. 《试论孙中山的国际观与亚洲观》,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孙中央研究论丛》第七集,1990年。13. 《论清末城镇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商民罢市》,《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14. 《从文明抵制到程序革命——辛亥时期国内学生由爱国走向革命的历程》,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孙中山研究》第八集,1991年。15. 《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16. 《保皇会暗杀活动试探》,《中山大学史学辑刊》第1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17. 《民间からみた中国文化と历史研究の盲点·误区》,收入沟口雄三等编著:《汉字文化圈的历史与未来》,东京大修馆书店,1992年。18. 《戴季陶文集の编集状况について》,《近きに在りて》第22号,东京汲古书院,1992年11月。19. 《庚子保皇会的勤王谋略及其失败》,《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20. 《孙中山の国际观およびアジア观试论》,日本孙文研究会编:《孙文与アジア—1990年8月国际学术讨论会报告集》[孙中山纪念会研究丛书Ⅱ],东京汲古书院1993年。21. 《孙中山と庚子勤王运动》,日本孙文研究会编:《孙文研究》第15辑,1993年。22. 《试论孙中山的亚洲观与国际观》,《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4年。23. 《1890—1930年代日本在华大众传播业》,山田辰雄编:《日中关系的150年—相互依存、竞存、敌对》,东京东方书店,1994年。24. 《20世纪初国内新知识界社团概论》,《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25. 《有用与无用》,《学术研究》1994年第5期。26. 《永恒与真理——历史和史学脉络中的探求》,《中国书评》(香港),1995年1月,总第3期。27. 《孙中山与传统文化三题》,《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28. 《辛亥时期戴季陶的对日观》,《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3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29.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湾)第19期 1995年。30.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31. 《近代中国女性史研究散论》,《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32. 《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的政治形象》,《辛亥革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4期。33.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34. 《甲午战后台湾内渡官绅与庚子勤王运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35. 《新加坡华侨与庚子勤王运动》,《孙中山研究论丛》第13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36. 《论庚子中国议会》,《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37. 《新加坡华侨与康梁的保皇运动及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运动》,张希哲、陈三井主编:《华侨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1997年。38. 《伯希和与近代中国学术界》,《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39. 《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40. 《从葛兰言到费正清——本世纪国际汉学的四裔偏向与本部回应》,《东亚史研究》(韩国)1998年第4期。41. 《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42.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and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Winter 1998 .43. 《梁启超的国学研究与日本》,《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梁启超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44. 《黄金十年与新政革命——评介〈中国,1898—1912:新政革命与日本〉》,《燕京学报》1998年第4期。45. 《日本在中国接受西方近代思想中的作用——梁启超个案国际研讨会述评》,《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46. 《胡适与国际汉学界》,《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47. Paul Pelliot and Moder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Spring 1999 . 48.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11期。49.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际反响》,《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年。亦编入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50. 《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的政治形象》,《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1999年。51. 《近代日本留华学生》,《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52. 《陈季同述论》,《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53. 《陈垣与国际汉学界——以与伯希和的交往为中心》,《励耘学术承习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4. 《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陈寅恪与20世纪中国学术》,淅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55. 《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第6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6.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57. 《东方考古学协会述论》,《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58. 《厦门大学国学院风波——鲁迅与现代评论的冲突的余波》,《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5期。59. 《胡适与孙中山——以新文化运动与国民革命关系为中心》,《国父纪念馆馆刊》2000年第6期。60. 《先锋与本体的冲突—壬寅浔溪公学第二次风潮述论》,《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3辑。61.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历史研究》2001第3期。62. 《陈炯明事件前后的孙中山与胡适》,《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63. 《教学需求与学风转变——近代大学史学教育的社会科学化》,《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64. 《庚子勤王前后的岑春煊与保皇会》,《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65. 《日本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66. 《保皇会的宗旨歧变与组织离合》,《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67. 《章太炎晚年北游讲学的文化象征》,《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68. 《梁启超的东学、西学与新学——评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69. 《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70.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71. 《横看成岭侧成峰:学术视差与胡适的学术地位》,《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72. 《保皇会港澳总局与勤子运动》,《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73. 《忆胜粦师》,中山大学历史系编、孙中山研究所编:《陈胜教授纪念集》(内部发行),2004年。74. 《盗匪与庚子勤王运动——南海西樵巨盗区新》,《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4年第2辑。75. 《万变不离其宗》,《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笔谈,《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76. 《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77.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史学会》,《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78. 《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此文是“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丛书的解说。79.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80. Chinese History Societie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Spring 2005 .81. 《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82.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年度报告·历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83. 《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84. 《兴亚会与戊戌庚子间的中日民间结盟》,《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85. 《天地人生大舞台——京剧名伶田际云与清季的维新革命》,《学术月刊》2006年5月号。86. 《傅斯年与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学会》,收入《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87. 《排日移民法案与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88. 《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北平文教界的组织活动》,《中国文化》第24期,2007年春季号。89. 《盖棺论定“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学术月刊》2007年8月。90.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91. 《以通史的眼光撰写和阅读近代史》,《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92. 《〈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史〉解说》与《〈近代中国学术批评文选〉解说》,《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93. 《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94. 《学人寄语》,《中国文化》第25、26期合刊,2007年秋季号。95. 《盲人摸象与成竹在胸:分科治学下学术的细碎化与整体性》,《文史哲》2008年第1期。96. 《1948年中山大学易长与国民党的派系之争》,《学术研究》2008年第1期。97. 《理解本意 寻绎演化——本期专栏导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98. 《晚近史的史料边际与史学的整体性——兼论相关史料的编辑出版》,《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99.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学方法》,《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期。100. 《金毓黻与南北学风》,《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101. 《抗战时期国民党策划的学人办报》,李金铨主编:《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2. 《近代中国国字号事物的命运——本期专栏解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103. 《求其是与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的启示》,《中国文化》2009年春季号(第29期)。104. 《问题与主义——本期栏目解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105. The boundary of source materials for recent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integrity of historiography: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ese, Voume 4 Number 4 December 2009.106. 《解释一词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本期栏目解说》,《学术研究》2009年第12期。107. 《近代の日本人中国留学生》,大里浩秋,孙安石 编著:《留学生派遣から见た近代日中関系史》上制,御茶の水书房2009年3月。108. 《近代中国研究の史料と史学》,饭岛涉、久保亨、村田雄二郎编:《シリーズ20世纪中国史4·现代中国と历史学》,东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10月。109. 《大学与近代中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110. 《南浔·湖社与国民党——南浔与近代中国之二》,(日本)《东方学报》第85册(2010年3月)。111. 《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112. 《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113. 《近代广东学术因缘》,《学术研究》2010年第7期。114. 《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115. 《近代“中国哲学”发源》,《学术研究》2010年第11期。116. 《近代学术的清学纠结》,《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117. 《民初“自由”报刊的自由观》,《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118. 《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史学月刊》2010年第12期。119. 《比较与比附——法制史研究的取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120. 《辛亥革命的再认识》,《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3期。121. 《华洋变形的不同世界》,《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122. 《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123. 《辛亥革命研究的整体性》,《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124. 《民国学人宋代研究的取向及纠结》,《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6期。125. 《康有为的不变与梁启超的善变——史料解读与史事探究》,《学术研究》2011年第11期。126. 《陈寅恪的西学》,《文史哲》2011年第1期。127. 《走进新时代:进入民国之共和元年——日记所见亲历者的心路历程》,《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28. 《科举、学校到学堂与中西学之争》,《学术研究》2012年第3期。129. 《清季变政与日本》,《江汉论坛》2012年第5期。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