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义上,在清代,旗人臣僚对皇帝自称奴才,汉臣则称臣。不过,在旗人看来,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并无卑贱低下之意,因为它带有满洲传统属主和奴仆之间的亲近色彩,反映了一种政治隶属关系。而在汉人眼里,“奴才”是宦官和家奴的自称,地位相当卑下,另在汉人文化里,皇帝与臣僚之间仅是君臣关系,而没有主奴关系,因此不称“奴才”
当然,实际上,也有汉臣为了向皇帝献媚而自称“奴才”的。
另外,在清朝统治者眼里,实际都将臣僚百姓视为仆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满臣西宁、达翎阿与汉臣周元理,联名上奏“搜捕蝗孽”一折,二满臣皆自称“奴才”,周元理自称“臣”,按理说,这是符合规定的;但乾隆皇帝却怀疑周元理称“臣”是“不屑随西宁同称,有意立异”,是不服当奴才,因而特意降旨斥责;还有,慈禧有一句“名言”——“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