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语文课如何开展课后延伸活动
在语文学习时,“课内教学”与“课外作业”就像两条腿,只有“两条腿走路”,才可能走得稳,走得快。因此,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突破口就在于此。经过思考与尝试,我设计了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新颖的作业。 1、“写”——突出层次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就要关注个体差异,设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是打基础阶段,因此,我做到“保底不封顶”,除了要“保底”留有必要的作业外,要把一定时间留给学生,留给他们选择的余地。如:学完新字词后,我布置的作业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觉得今天学的生字哪个容易哪个难记,自己选择写几遍都可以,只要明天默写时会写即可。” 另外,我经常出一些选作题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练一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做到上不封顶。猜字谜:一人站在门里,一人站在门外,一人坐在云上,一人站在1上,两人坐在土堆上。在不到一分钟学生记住了闪、们、会、个、坐5个字。“日”字加一笔成新字看谁写得多。在同学们共同讨论中记住了白、田、目、由、甲、申、旧、旦等字。这样的作业学生喜欢,即省时增效,又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作业。 又如,请同学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名言名句,格言古诗,还提倡写日记、编童话故事等。 2、“读”——突出开放性。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以指导读和开放自由读相结合。指导读是学完一篇课文利用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读另外几篇文章。如:学完《小鸭》一课,指导学生读课外阅读中的《大熊猫》、《小公鸡和小鸭子》等描写小动物的文章。 开放自由阅读内容提倡读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报刊、书籍。我利用读书汇报、介绍好书、交流心得、开故事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书。按要求把学生在课外搜集的故事通过故事会等活动形式讲给大家听,随后评选若干名“故事大王”。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陶冶情操。如:学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开展《小动物真奇妙》的汇报演说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找资料等渠道了解了很多小动物的尾巴的用处,知道了动物尾巴有不同的功能,小松鼠的尾巴可以当被子、当降落伞,啄木鸟的尾巴可以当椅子……这样课内外结合起来,即丰富了学生知识领域扩展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另外,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广大群众学习的重要途径,我有意识地把互联网引入学习中,要求学生更多的依靠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快捷、全面、高质的服务。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所知甚少,欲知详情”、“立足课内,放眼世界”的情况下,在课前查一切可查找的资料,收集一切可收集的资料,为学习课文“解决问题”、“获取详情”、“开阔眼界”服务。 3、“观”——突出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观察活动作业是小学儿童智慧启蒙的真正学校,是打开儿童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通过观察积累材料,培养能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兴趣,激发求知欲。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结合课内学习内容,留观察作业。如,学习《北京的名胜古迹》一课,学生到北海、颐和园、故宫、景山等地去游览。学习《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请家长带着孩子到卢沟桥观察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当讲到《春风吹》、《落叶》等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引导学生将课上学的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书本上学到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有顺序、有重点、认真仔细地观察。 为了配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在班上养花、养小动物。当夏天下雷阵雨了,我让学生观察天的变化;当初冬下大雾时,我马上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雾中、雾散的景色。当冬天下大雪了,又让学生到户外体会雪中的景色。这样学生在观中学,学中观,文景结合,师生会触景生情。当学生兴致盎然的介绍自己观察的事物、景色时,即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也提高表达能力。 学习《回声》之前,让学生自己在家中学做水波的试验。学习《乌鸦喝水》后,做一做放入石子水渐渐升高的试验。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过程中感悟方法,在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4、“画”——突出创造性。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之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布置一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如: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而“象形”与绘画分不开。这使汉字的创造一开始就具有了美与艺术的意味,用色彩鲜艳的简笔画,追溯字的起源,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来分析字形,他们展开联想的翅膀,努力绘画相关的汉字。有的画山、石、田、林,还有的画一个人靠在树干上,树上拴支羊等等。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字画展览中有的同学画了几十幅字画。这样创造性的作业,不单是学生复习了课内所学的字,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 当学完课文《小山村》、《神奇的塔》、《秋天》、《北京的立交桥》、《彩虹》等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图画。《小山村》远处山坡上一片绿绿的果树林,结满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山脚下一座座红色的小楼,村前一条清清的小河,河上游着一群白白的鸭子。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在作业画展中展示出了学生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学生亲手绘画,即培养了他们爱美的情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5、“演”——突出综合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化。表演是思想的外化,是才气的展示,是能力的发挥,表演是一门融语言、动作、神情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让学生把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能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也能使欣赏的同学从中受到情感体验,获得提高和发展。 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儿童喜而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它能适应儿童的心理和爱好。儿童常常被童话中生动有趣的情节所吸引,为童话中的喜、怒、悲、乐所感染。为了发挥学生特长,活泼学生生活,表演课本剧是语文课后延伸中综合能力的体现。 如:学习童话《美丽的公鸡》后,我组织学生通过拟人手法编成课本剧,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头上戴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头式,把一只骄傲的公鸡演得活淋活现,把小蜜蜂、啄木鸟、青蛙不和它比美而勤劳地为人们做事表演得绘声绘色。又如,《小猫钓鱼》、《狼和小羊》、《小蝌蚪找妈妈》等,学生表演真切,富有创意。同学们看着自己的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懂得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要看能不能帮人们做事;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等道理。 家庭也是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如:“十一”、“新年”等节日,我利用课后时间指导学生排练各种节目,有古诗、诗歌朗诵、小表演、唱《小小的船》、《我们的田野》等,自己报幕,请父母、爷爷奶奶评分,这既展示了孩子学习、表演才能,也利于沟通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使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激发对教学改革的理解与支持。 五、效果。 综上所述,是我在近几年语文教学改革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所布置的非常规作业,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的预习;还有的是学完课文,回家之后的动手动脑作业。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是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不把它们看成是负担,按时完成,而且还花了很多时间,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可以说以作业为乐。 六、反思及启示。 我校在“以学论教”这一理念指导下,探索出课堂教学“三段式”。语文“课后延伸”的各种形式要做到有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 首先要“变”,要转变观念,要从过去认为只有写的字词句等是作业,转变为多方位培养学生语文各种能力的实践活动都是作业的一种形式。要把过去统一的硬性规定作业转变成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自身水平,分层次的留作业,给孩子留有选择的余地。 其次要“导”,为了使学生在课后延伸活动中能更好的完成老师要加强指导,教给学生如何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自己学习的活动中。还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训练学生,教他们说、画、演等。 最后要“查”,要加强课后延伸活动的检查,时间上可利用班会、课前两分钟、大课间等,形式上在学校可以说、演、办展览等,请同学人人参与,互相评议,在家里可以请家长评议打分,老师查阅等。创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乐中学习,在学中受益,在学中提高。 总之,作业应该是学习中最灵活的部分,应该打破所有的固有形式。作业不应该是套住学生手脚的桎梏,而应该是放飞他们灵性的湛蓝的天空。它应能帮助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撕掉精神的裹头布;帮助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自由谈出真理;帮助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飞进自然、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帮助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空思考、学习和娱乐。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激励学生要有敢想、敢说、敢写的勇气,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们释放出学习和创造的激情,体验到学习和创造的欢乐。 “课后延伸”的改革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等着我们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一定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