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天殿为什么也叫“瀛洲圆殿”?

2020-06-01 旅游 337阅读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在这一年,大将徐达进占大都,大都改称“北平”。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取得帝位,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改名为“北京”。

明朝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海又加以扩充和修葺,但都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

1417年,明成祖朱棣重修仪天殿,先后更名为承光殿、乾光殿,以供帝后大臣观灯火之用。东部被填为陆地,西侧建起了金鳌玉蝀大石桥,环岛也砌起了城墙。在古汉语中,园属虚心,团为实心,“圆城”便改称为团城。

到了明代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对“万岁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在团城修复了仪天殿,在团城南面的小岛上建起了犀山抬圆殿,并在团城的东部拆桥填土,将其与陆地相连。

历代皇帝都喜欢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建成蓬莱仙境的玉宇琼楼,“一池三山”的格局便成了构筑北海缥缈奇幻的蓝图:北海便是“太液池”,琼岛是“蓬莱”,团城就是“瀛洲”,所以仪天殿也叫“瀛洲圆殿”。

当时团城四面环水,东、西、北三面各有桥,东为木桥,西为木吊桥,桥中间有两只大船,每当皇帝过桥上了团城,留守官便移舟断桥,以禁来往。

1458年,明英宗朱祁镇命人在北海北岸,也就是后来的五龙亭处建“太素殿”,由于太素殿用锡做材料,所以又称其为“锡殿”,也叫“避暑凉殿”。

据统计,修建此殿共役使工匠3000余人,用白银20万两。在东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团城西面的八孔中断的石桥改为九孔石桥,称为“金鳌玉虫东桥”,并在新开挖的南海瀛台上建了“昭和殿”等建筑。

1579年,万寿山上历经了四朝共计600余年风雨战乱的广寒殿忽然坍毁,人间天宫主景建筑从此化为乌有,成为千古遗憾。

“遮荫侯”为二针一束的油松,传为金代所植,树高20余米,枝叶苍翠繁茂,苍劲挺拔,顶圆如盖。

相传,有一年盛夏,后世的清乾隆皇帝来游团城,宫人摆案于树下,清风徐来,顿觉暑汗全消,乾隆皇帝十分高兴,当即封此树为“遮阴候”。

在团城承光殿东侧的前后,南北各矗立一棵高大的白皮松,相传也是金代所植,尤其是殿前的一棵,它的绿冠高达30多米,白干周长达5.1米。

在北海前门的大街上,远远就可以看到它银白色的雄姿。这两棵白皮松就像两位威武的将军守卫在承光殿前后,所以乾隆御封它们为“白袍将军”。并写有《古栝行》,诗云:

五针为松三为栝,名虽稍异皆其齐。

牙嵯数株依睥睨,树古不识何人栽。

1602年,在北海北岸西部的明代泰素殿的旧址建造了五龙亭,后代曾多次进行修葺。

五龙亭伸入水中,由五间亭子组成,五亭都是方形,前后错落排开。玉亭之间由桥与白玉石栏杆相连呈S形,如同巨龙,故称其为“龙亭”。

据介绍,五龙亭中最大的龙泽亭位于五亭中央,双檐攒尖顶,上圆下方,高大的双檐攒尖形成巨大的空间,安放皇权特征的藻井,顶端一条巨龙盘卧,俯首下视,别有威严之感。

圆形藻井四周八条飞龙组成龙环,群龙全身为金色,在外围是由两圈蓝绿色彩绘团龙图案的数十个小藻井,与中间黄龙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金碧辉煌的气派。

再外是数块垂直栏板,由金色的奔龙缭绕,组成适合纹样。又和中间的黄龙产生色彩的响应,体现了此藻井极高的建筑级别。

五亭皆为绿琉璃瓦顶,黄瓦剪边,檐下梁枋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龙泽、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单孔石桥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悬一方华带匾。

在亭子垂脊上装饰吻兽和瑞兽,不但构成建筑各部分美的装饰,而且也是一种权贵的象征。特别是用黄琉璃的瑞兽更增强了皇权的神秘感。

明清时期规定,在垂脊上瑞兽排在骑风仙人之后,其顺序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等,级别最高的建筑也不超过这九种。

当年,龙泽亭是专供封建帝后们钓鱼、赏月、观焰火的地方,其余四亭是文武官员陪钓的地方。清人诗曰:“液池西北五龙亭,小艇穿花月满汀,酒渴正思吞碧海,闲寻陆羽话茶经。”

1651年,为了民族和睦,清世祖福临根据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造了一所藏式的白塔,并在塔前建“白塔寺”。因为岛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称为“白塔山”了。

白塔矗立在琼岛顶峰,殿阁耸拥,绿荫环簇,巍峨壮美,成为后来人们心目中整个北海的象征。北海白塔,不仅庄严肃穆,而且北海白塔还具有天人合一的强大亲和力。

从山脚仰望白塔,怀着一种朝觐礼佛的虔诚,拽拉着层层殿宇直至山顶,白塔就在这层层叠叠、逐级上攀的建筑群的不断升华中成为辉煌壮丽的顶点。

而这顶点正处于南北、东西两条轴线的正交点,成为琼华岛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围绕琼华岛四面展开的北海的中心,那种颐指气使、主宰全园的霸气尽在悄无声息的高屋建瓴中,“君权神授”和至高无上的震慑力自然也就威仪而生了。

站在塔下仰望白塔,白塔塔尖直指蓝天,白云缭绕,长天似洗,那种庄严肃穆,让人感到置身于佛门的安宁极乐的净土世界。

环顾四下,南向是楼阁峥嵘的紫禁城,花团锦簇的中南海,北面则是一湖天光水影,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掩映无限生机;游船歌声,随水漂来,欢声笑语,不绝入耳。放眼纵驰西山黛色,隐约可见,十里京城的繁华,尽收眼底。

登临白塔使人胸襟开阔,而抚今思古,更能感受到一种发自心底的震撼。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龛,内塑红底黄字的藏文图案,含“吉祥如意”之意。此龛俗称“眼光门”,又叫时轮金刚门。

后来,白塔被地震所毁,次年修复重建,在修复时,人们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两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两枚“舍利”,证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该塔矗立于琼岛顶峰,绿荫拥簇,巍峨壮美,引人瞩目。

北海白塔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

白塔是一座覆钵式塔,外形与北京西城区的妙应寺白塔颇为相似,但北海的白塔在外形上看起来更为秀丽。

北海白塔的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须弥座,座上置覆钵式塔身。覆钵的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内刻“十相自在”图案。塔座边长17米,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

座上为三层圆台,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长14米。塔身上有高大挺拔的塔刹。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但可见到塔的通身有306个方形青砖透雕通风孔,这是为塔木构架通风之用,以防塔内木料潮湿腐朽。

通风孔的纹饰雕刻的比较讲究,图案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蝴蝶、芭蕉扇叶、喇叭花、菊花、荷花、宝相花、西番莲花等画像,这些图案都有其各自美好的寓意。

白塔内部有根立木,为白塔主心木,为柏木制,高约30米,从塔基处直通刹顶。塔身正面的眼光门,周围用钳子土烧制的西番莲花饰,中间为木质红底金字的“时轮咒”,即所谓“十相自在图”,为七个字组成,译音是“杭、恰、嘛、拉、哇、日、呀”,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这组字图是清代藏传佛教的著名领袖章嘉国师亲手写成的,据说这种文字图案从明代开始由西藏传入内地,是藏传佛教的瑰宝。

刹座是一个小型须弥座,其上置由13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刹身。十三天之上覆以两层铜制华盖,下层周边悬14个铜铃。塔的顶端是仰月和鎏金火焰宝珠组成的刹顶。

这种象征神权的建筑物的白塔,设置于琼岛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园的气势,以体现“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这是帝王宫苑的又一大特色。

紧接着,又依山就势建造了白塔寺,白塔寺共分三进三上殿宇,前殿名为“法轮殿”,为寺内的第一座殿堂,“法轮”意为佛法辗转流传不息,犹如车轮滚滚。

法轮殿有五间房子那么宽,单檐庑殿顶,殿脊正中置琉璃宝塔,塔两边殿脊上嵌有琉璃彩龙戏珠浮屠,造型独特,为一般寺庙所罕见。殿前左右设有钟、鼓亭,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像。

法轮殿北侧,有两块奇特石头,上面刻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字“昆仑”及三首诗。昆仑石后面的众多岩洞据说就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

太湖石“昆仑”,正面“昆仑”两字为乾隆手书,背面还刻有他写的一首诗文。此石为象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昆仑山而设。昆仑石后面的众多岩洞,为叠筑假山时所砌,以象征神仙们居住福地洞天。

两石的北面均有三个砖券门,券脸以艮岳石镶嵌,山洞成窟状,名“楞伽窟”,石洞玲剔透,堪为叠石之中的完美上品。

中殿“正觉殿”为白塔寺的第二重大殿,殿内供弥勒佛,此佛雍容丰腴,笑容可掬。相传他是10世纪初的一名游方僧,名契此,号长汀子,在世时常背袋行乞,所得钱物悉数捐赠寺院,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布袋僧”。

上殿“普安殿”,是白塔寺的第三重殿,殿名有普度众生之意,大殿为五楹单檐庑殿顶,内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像,像两侧为其得意弟子班禅,达赖坐像。原为喇嘛诵经之所,帝后在园内游乐时常来此烧香拜佛。

后来,白塔寺在1743年被改为永安寺。

在北海白塔山西坡上有悦心殿,悦心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房,前后出廊。殿前有宽敞的月台,与庆霄楼相连。原为皇帝临时办理政务和召见大臣之处。两侧门柱上有后来乾隆皇帝的题联:

是处畅观颇悦目;

此间閟景足澄心。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乾隆皇帝对这里的喜爱。

在悦心殿前用汉白玉围绕的月台中,两旁的石雕须弥座上,安置着两块奇石。

月台东边的奇石高约110厘米,石体已残破,下部明显用新石修补过,且修缮手法比较粗糙。从其上部残存的原石看,该石体态多变,婉转玲珑,石头表面润泽,应该是灵璧石中的佳作。

西边的奇石高约120厘米,石体完整,飘逸温婉,其势如云飞云涌,奔放舒畅,石上皱折遍布,石体白中透灰,以木槌击其不同的部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据说这就是传说中的“七音石”。

1741年,清高宗下令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后连续施工长达30年之久。

此次维修扩建,建起了许多亭、台、殿、阁。乾隆皇帝自谓“园林之乐,不能忘怀”,于是把江南园林的精华、文人写意和山水园林等引进了这座皇家宫苑,先后建成了北海的静心斋、画舫斋、濠濮间等“园中之园”。

1742年,在明代“雷霆洪应殿”的旧址上建造了“先蚕坛”,成为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总占地面积为17000平方米。

院内建筑有“观桑台”、“亲蚕殿”、“后殿”、“先蚕神殿”、“神橱”、“蚕署”、“井亭”、“牲亭”、“蚕所”、“游廊”、“桑园”和“浴蚕池”等。

东面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小河叫“浴蚕河”,是元代由金水河引入北海东边的一支水系。

先蚕坛的整体建筑宏伟,构造精美,翠瓦红墙,色彩极其艳丽,是比较完整的一处皇家祭祀专用场所。

先蚕坛为方形,南向,一层。东、西、北面均植护坛桑林,南面偏西处有正门三间。先蚕坛的东南为观桑台,观桑台北为亲蚕门一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门左右连接朱红围墙,围墙北折构成一院落。

院内前殿为茧馆,为五开间,绿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三出阶,各5级。东西配殿各三间,绿琉璃瓦硬山顶。后殿为织室,五开间,绿琉璃瓦悬山顶,五花山墙,前后出廊,明间出阶。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后殿间有回廊相连。

观桑台东南有先蚕神殿三间,坐东朝西,硬山顶,前出廊,三出阶。殿南北分别为井亭、宰牲亭各一座,方形绿琉璃瓦攒尖顶。

殿西北有神库三间,南有神厨三间,均为绿琉璃瓦硬山顶。神殿以北有蚕署三间,蚕署以北有蚕室27间。先蚕坛坛门外东南有一独立院落,其中有陪祀公主福晋室及命妇室各五间,均西向,灰瓦硬山顶。

雪后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承光殿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