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当代医学生是我国未来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大力倡导并实践创新教育,从而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已成为一件特别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任务。
1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及医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包括以下构成要素:(1)创新意识。它包含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善于提出新问题的意识,运用与众不同的方法与意识和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意识。(2)创新精神。它包含积极钻研,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敢冒见险,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等。(3)创新能力,它主要包含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性的操作能力等。(4)创新性人格,它是指具有广泛持久和探究兴趣,乐观开朗的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坚定自信,敢于创新的独立性人格。目前,我国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具有创新意识,而又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医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而常常又是闭门造车,没办法和不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这些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1.2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
医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像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1.3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
许多医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神经联系,在特定的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这些暂时的神经联系会接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灵感最终是昙花一现。
1.4有创新的热情,但独特的创新目标不明确
医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他们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他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
可见,医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大学时期又是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若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如不进行创新教育,医学生的创新潜能很可能萎缩以至消失。教育工作者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青年创新能力之重任。
2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1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创新。因此加强医学生科技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高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并着手于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自觉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2.2培养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往往显示出首创性、感觉敏锐、洞察力强、能独立判断、能接纳新经验、持怀疑态度等。这些都是为创新所需要的,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做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例如结合我国当代的科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3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仅应以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为中心传播具体的专业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人文内容的创新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高等医学院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开设一系列专门的课程,如创造学、科研论文写作等课程,有重点地向学生介绍创造技法和科学研究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题目,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使大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为今后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
我们课题组开展了探究式教学法实验研究,倡导启发式教学、民主讨论式教学,以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生动的气氛,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表现在主体的交互作用中。(1)在课堂上,既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究,也要让学生老师一起交谈、讨论,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2)运用小组学习的探究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教师应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内耳解剖”课十分抽象,运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图形和图表等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内耳的构造,启迪思维。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最后,改革考试方法。高校医学生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手术模式操作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医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4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医学生的实验、实习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设计实验、实习方案,开展具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训练学生查阅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成功与失败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面。
2.5营造高校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我们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各部门、各学院都要努力为实施创新教育创造条件,提供政策、场地和经费的支持。佳木斯大学与附属教学医院联合,建立了医学生长久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医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大学还设立专项基金创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其次,开展发明创新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对一些有开发价值的创新设计给予必要的扶持,争取实现产业化。再次,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如设立学生学术基金项目和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等,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最后,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强化创新意识;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医疗手段或技术设计或毕业论文学分等。
2.6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托创新型的教师。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高校教师要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和“创新型”转变,充分利用科研和教学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提高其创新素质。通过科学研究,使自己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通过教学研究,使自己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在项目审批、经费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进平台建设,为教师开展创新工作提供宽广的舞台。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促使教师在一定的工作竞争压力下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激发教师的综合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