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为什么拒绝美国救济粮

2020-10-28 综合 223阅读

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取“美援”平价面粉,因为正值民族危难之时,坚持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

事件背景:

抗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支持下,国民党当局不顾人民的反战呼声,悍然挑起内战,使中国人民再次饱受战争所带来的饥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一方面带着“洋面粉”一类的救济物来到中国,实施所谓“援华法案”;另一方面,却又对侵略蹂躏中国达14年之久的日本实行扶持计划,企图复活日本的侵略势力。

1948年5月22日,上海大、中学生15000余人集会抗议美国扶植日本,掀起反美扶日运动。6月18日,北平各大学教授数百人发表宣言,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领取“美援”面粉。朱自清虽然身患重病,生活拮据,但他还是在宣言上签了名。

朱自清1947至1948年间的日记,其中用英文记述了签名当天的情形:“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朱自清言出即行,签名后便让家人把领取救济粮的“配给证”退回。

扩展资料

朱自清人物影响

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

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山歌妓卖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

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自清日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自清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