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德国,英国,法国浪漫主义文论的异同?

2020-06-18 文化 412阅读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论一.席勒 席勒(1759—1805),是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席勒生活 在18 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经济落后、政治分裂、封建专制严重。席勒13 强行送入一所“军事学院”,在这所酷似监狱的学校里一关就是八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青春,使席勒痛彻体验了封建专制的残酷,形成了追求自由的理 想,特别他后来读了卢梭、狄德罗的著作,这种追求就更强烈。他在美学和文 论方面的代表作有《美育书简》、《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二.文论思想 诗的分类及其根据席勒说“诗的概念不过是意味着给予人性以最完满的表现而已”,而现代 和古代的人性不同,因而诗的类型也不同。席勒把古代的诗称为素朴的诗,把 现代的诗称为感伤的诗,从素朴的诗演变为感伤的诗,席勒认为,是人性从和 谐演变为分裂的表现。 受温克尔曼的影响,席勒认为,在古希腊,人性是完整和谐的,“感觉和理 智,接受的能力和主动的能力,在实现它们的功能上还没有互相分离,更没有 彼此对抗�6�7�6�7他的感觉是印象的必然结果,他的思想是从事物的现实产生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在古代,人的感觉和思想,外在的接受能力和内在的 思维能力,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他的感觉和思想是和客观的自然相一致的。这 时,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人的外在生活和内在思想是同一的,人就是自然。因 此,模仿自然现实,就能表现人性,那么这种模仿外在自然生活的诗,就是素 朴的诗;而到了现代,人性的完整和谐消失了,席勒说“如果人踏上文明的 道路,如果艺术开始陶冶他,他的感觉的和谐就消失不见了,他就只能力求达 到道德的统一,并且作为道德的统一来表现自己。他的感觉和思想的一致,以 前在他的感性状态是一个实际,现在只作为一个观念存在着�6�7�6�7”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感性和理智已经处于分裂对立状态,人的外在 表现和内心思想追求不再是一回事,感性和理智的和谐已不是现实,而只是一 种理想,因此,诗人要表现“完满的人性”,就不能像古希腊人那样,去模仿 外在自然生活,而只能显示自己头脑中的理想。因为人失去了内心思想追求和 外在生活的和谐的自然状态,又无比怀恋这种和谐的自然状态,因此诗人在显 现自己头脑中的理想自然时,就不能不充满一种感伤的情怀,这就形成了近代 的感伤的诗。席勒说“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寻求自然。在前一种情况下, 他是一个素朴的诗人;在后一种情况下,他是一个感伤的诗人。” 既然区分了感伤的诗和素朴的诗,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1〉素朴的 诗再现现实,感伤的诗描绘理想。素朴的诗描绘诗人的感觉,只限于模仿外在 世界;感伤的诗描绘诗人对现实的主观感受和在心灵中引起的情感。〈2〉素朴 的诗对现实做冷静客观的描写,诗人并不直接站出来发表评论;感伤的诗则在 描绘现实时,充满主观情感,诗人经常站出来发表意见、表达感想。〈3〉素朴 的诗给我们的印象是愉快的、平静的,即使题材悲惨,也是如此;感伤的诗给 我们的印象多少是严肃和紧张的,因为我们既要感受形象,又要思索理想观念, 并且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2.感伤的诗的类型 席勒认为,感伤的诗人都不满现实,都追求理想,但追求理想的方式并不相 同如果把现实写成引起反感的对象,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寄托诗人的理想,这 种感伤的诗就是讽刺的诗;如果把心中的理想当作现实来描绘,怀着惋惜的感 情歌唱逝去的自然,或怀着希求的感情描绘理想的自然,这种感伤的诗就是哀 根据讽刺的诗的不同性质,席勒又把讽刺的诗分成惩罚的讽刺诗和嘲笑的讽刺诗。惩罚的讽刺诗的诗人“或者生活在颓废的时代,亲眼看到了令人可怕的 道德败坏情况,或者亲身遭遇到种种不幸,使他的灵魂充满悲痛”,因而,他 们以冷酷严峻的精神来描述现实,但这种描写必须以崇高的道德理想做基础, 以崇高的道德理想批判地描写卑微、庸俗的现实。这种惩罚的讽刺诗,不应以 物质的得失,作为批判现实的根据,更不应为发泄个人的不满进行“报复”和 “诽谤”; 嘲笑的讽刺诗应以诗人的优美人格做基础,通过对讽刺对象的描写, 显示诗人优美的心灵,即显现出自由的人性理想。席勒在此打了一个比方惩 罚的讽刺诗犹如大海波涛汹涌时显示的崇高,而嘲笑的讽刺诗则好像静静溪流 显示的优美。 同样,哀婉的诗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哀婉诗,一种是牧歌。前者把自 然和理想当作失去的、或没有达到的东西来写;后者把自然和理想表现为现实 的东西加以欣赏。从他的和谐人性理想观念出发,席勒认为,牧歌是感伤的诗 的最高类型,因为牧歌中完全表现的是理想,“一切现实与理想的对立都以完 全消除。” 法国的浪漫主义文论 一.斯达尔夫人 斯达尔夫人(1766—1817),出身于金融巨头家庭,祖上是爱尔兰血统,20 嫁给瑞典驻巴黎公使斯达尔男爵。15岁开始写作,崇拜卢梭,喜爱交际,常在 自己的沙龙接待社会名流,1792 年雅各宾专政后逃往瑞士和英国。1795 回巴黎,重开沙龙,成为政界的一个中心。斯达尔夫人曾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后因失望而生怨恨,呼吁自由,反对独裁,曾在1803 年和1810 年两度被拿破仑逐 出巴黎和驱逐出境。1817 年,她在巴黎逝世。代表作《论文学》、《论德国》。 二.文论思想 民族性格与文学的关系 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第 11 章中,探讨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文学 的思想。她提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区别,她将莪(e)相(公园 世纪苏格兰行吟诗人)作为北方文学的始祖,将荷马作为南方文学的始祖,贬抑希腊文学 而推崇北方文学,认为北方文学优于南方文学。 斯达尔夫人将希腊、罗马、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文学归入南方文学,将英 国、德国、丹麦和瑞典文学归入北方文学。斯达尔夫人认为,南方文学与北方 文学的差异,首先是由气候造成的北方的气候表现为阴冷和凄风苦雨,故文 学具有忧郁的特点,想象也近于狂野,喜爱海滨、风啸和灌木荒原;而南方有 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溪流,这种生动活波的自然,可以激起独特的情怀,其温暖明朗的气候使诗人沉湎于快乐之中,所以其文学易使人有“较 广的生活乐趣,较少的思想强度”。 斯达尔夫人不但划分了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而且还赋予这种划分以现实意 义她把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当作古典诗与浪漫诗的同义语,而且态度鲜明地 褒扬浪漫诗,贬抑古典诗。古典诗指古代的诗,浪漫诗指由骑士传说产生的诗。 斯达尔夫人认为,北方的浪漫主义文学从古希腊的文化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 但又具有自己独创的美,它的感情复杂强烈,哲理深刻,既具有“伟大的气魄”, 又具有“真正的诗的灵感”,其成就最高者就是英国文学与德国文学英国文学 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德国文学如席勒和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头等的美。斯达尔 夫人宣称“浪漫主义的文学是唯一还有可能充实完美的文学,因为它生根于 我们自己的土壤,是唯一可以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文学;它表现我们自己的宗教; 它引起我们对我们历史的回忆;它的根源是老而不古。”在这里,斯达尔夫人宣 传浪漫主义文学、贬抑古典主义文学的态度是鲜明的。虽然她指责古典诗,并 指责布瓦洛为文学带来了学究气,不利于艺术的崇高的活力,但她对古典主义 的趣味和法则还是有所认同的。 斯达尔夫人还将法国文学与德国文学,分别作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代 表进行比较评述。她认为,作为北方文学代表的德国文学更具有个性特点和创 造精神德国人对事物的评鉴,没有固定的趣味、标准,相对显得自由、独立, 评论作家作品时,不拘泥于一般的规律和固定的程序。作家常常显示出自己的 主导作用,造就自己的读者,形成自己的读者群“作家支配评判者,不接受 评判者的法律。”而作为南方文学代表的法国文学,旨(zhi)趣受着流行趣味 的支配,因为读者对作家要求很高,所以读者的趣味支配着作家,而法国人中 有着更多的富于思想修养者,他们的作家文笔清新开朗,讲究构思的精巧。这 一点恰恰和德国不同:德国讲究深厚隽永,追求思想的深刻。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论 一.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1770—1880),出身于一个律师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受到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影响,对法国大革命表示同情,但雅各宾派专政后持消极 保守的态度。1795 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邂逅,1798 年共同出版了诗集《抒情 歌谣集》。《抒情歌谣集》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浪漫主义新时代,以华兹华斯为 代表的“湖畔派”诗人就成了英国第一代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崇拜者甚至把 随之而来的整个时代称为华兹华斯时代。 二.文论思想 华兹华斯首先对诗的本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突出强调了诗对情感的表现。他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菁华,它是整个科学面部上的强烈的表情”, “诗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结——它象人的心灵一样不朽”;同时,他更推崇 诗对情感的表现,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通常都由于现实 事件所激起的热情而作诗”,诗“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 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 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对情感的重视和强调,是浪漫主 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此点与古典主义以理性为准则,漠视情感表现有着根本 区别。华兹华斯将摹仿看成是对情感的摹仿,是情感表现的结果,他认为 “实际生活中的人们是处于热情的实际紧压之下,而诗人则在自己心中只是 创造了或自以为创造了这些热情的影子”, 华兹华斯在此基础上强调好诗的 合情合理。 华兹华斯强调了想象问题。诗歌中的情感和想象是相辅相成的,在英国,对想象力的重视从艾迪生(创办《旁观者》报,将街谈巷议和俱乐部里的风趣 幽默写上了期刊。艾迪生的文笔尤见典雅。后来笛福斯威夫特菲尔 丁约翰逊哥尔德斯密斯等名家都曾主编期刊或为期刊撰稿,可见此 风之盛。由于他们的努力,英国式的随笔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题材更广 泛,文笔也更灵活)就开始了。华兹华斯站在浪漫主义立场上,将想象抬到 了相当的高度,他认为想象“是把一些额外的特性加诸对象,或者从对象中 抽出它的确具有的一些特性”,这就使对象作为一个新的存在,“同时想象力 可以调整对象的形态,使他更合乎审美的理想”,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 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 华兹华斯还提倡用日常的语言写平常事件。他主张诗应该“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此处的“人们”主要指那些基层 的、过着“微贱的田园生活”的人,他们的语言质朴、自然,与美妙的大自 然息息相通,很少受社会上虚荣心的影响,并且是日常化的;华兹华斯同时 强调,韵文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并无本质区别,诗的语言应当散文化、口语 化,他反对古典主义那种雕琢语言的态度;在作品所反映的形象方面,华兹 华斯主张要写日常生活事件,“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 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着了更好的土壤”,他这样说,虽有消极 遁世、回避田园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还是表现了他对下层人民尤其是农 民的深切同情。他的有关诗篇如《毁了的村舍》、《迈克尔》等,就是深切同 情下层人民的佳作,深深感动着读者,与描写上层社会和宫廷社会的古典主 义作品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表明作者对资本主义发展而出现的日益严重的 道德败坏、人欲横流的现实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继承和发展了启 蒙主义者卢梭等人所提倡的“平民化”和“返回自然”的观点。 总结 西方浪漫主义文论在反对新古典主义,主张艺术自由等基本观点上有其共同 性,主要表现为新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作为永久的范本;而浪漫 主义则无视古典先例,反对墨守陈规,主张标新立异。新古典主义在文学题材和 文学形象的塑造方面,强调共性的类型的特征;浪漫主义表现的却往往是诗人自 己,强调个别性与奇异性。新古典主义要求遵从人为确立的种种艺术法则;浪漫 主义则高扬人的神性和天才。新古典主义认为文艺必须服从衡量一切的理性原 则;浪漫主义则认为文学的根本要素是诗人自己的情感。 从西方文论纵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看,浪漫主义文论继承了文艺复兴和启蒙主 义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表现人的情感、人的崇高,因而也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 但浪漫主义作为对强调理性的新古典主义的否定,自然容易从以往非理性的文论 中汲取思想营养,因此,浪漫主义文论与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论和中世纪 的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但又不是对上述学说的简单重复, 而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其神秘主义之中,融合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