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签订的主要条约及其影响

2020-05-26 综合 575阅读
公元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6月13日)、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6月18日)、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6月26日)、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6月27日)。战争失败后1860年10月24日(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清钦差大臣奕䜣与英国全权代表詹姆斯·布鲁斯,第八代额尔金伯爵在北京礼部大堂签订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10月25日(咸丰十年九月十二日)清钦差大臣奕䜣与法国全权代表让-巴蒂斯特·路易·葛罗在北京礼部大堂签订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11月14日(咸丰十年十月初二)清钦差大臣奕䜣与俄国驻华公使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在北京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承认了一直拒绝批准的中俄《瑷珲条约》。美国公使因美国国内爆发南北战争,于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时应召回国,未及签订条约,但事后以利益均沾条款取得同样在华特权。
1856年,趁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俄国派普提雅廷为公使,与清政府谈判边界问题。1858年5月,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之际,以武力强迫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中俄《瑷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国,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中俄“共管”。但清政府拒绝予以批准并处分了奕山。另一方面,俄国伺机介入调停,普提雅廷先于英法美三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俄国新任驻华公使伊格那提耶夫以“调停有功”为由,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1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承认了此前一直拒绝批准的《瑷珲条约》,并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亦划归俄国;增开喀什噶尔为商埠,并在喀什噶尔、库伦设领事馆。同时,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土地。
影响
1丧失大片领土。除割让给英国九龙半岛外,割让给俄国的领土总共达150万平方公里,奠定了后来中华民国的版图基础。
2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全力镇压太平天国维持统治。《北京条约》完成签约后,英、法、俄等公使表示:只要清政府认真“履行条约”,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2年1月,清政府对太平天国事件确立了“借师助剿”的方针,引用外国军队来帮助其镇压内乱。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击,满清王朝痛定思痛,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洋务运动”,并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清朝统治得以稳固,史称同治中兴。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