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目标成本再以其在最终产品所占的比例,分配到每一个项目上。采购则根据此目标成本,与供应商一起努力来达成或低于此一目标。再者,进一步透过分析与议价,寻求消除买卖双方的作业成本﹐来降低价格以达到可接受的目标价位。
另外,已成为相当多的组织进行企业改造的管理会计工具,这些组织的管理着重于创新、改善、维持三个层面,可运用于创新;改善成本法用于改善;而在历史成本方面则运用成本维持。运用在制造业有三步骤,如因应消费者的需求,作新产品的规划,再根据公司策略订一套可达到的目标成本,最后运用价值工程等降低成本技巧,达到目标成本的要求。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企业的五大致命过失」(Five deadly business
sins)一文中提到,企业的第三个致命过失是,「定价受成本的驱动」(cost-driven
pricing)。大多数美国公司,以及几乎所有的欧洲公司,都是以成本加上利润率来制定产品的价格。然而,他们刚把产品推向市场,便不得不开始削减价格,重新设计那些花费太大的产品,并承担损失,而且,他们常常因为价格不正确,而不得不放弃一种很好的产品。
他更指出,产品的研发应以市场乐意支付的价格为前题,因此,必须假设竞争者产品的上市价,然后再来制定公司产品的价格。由于定价受成本驱动的旧思考模式,使得美国民生电子业不复举神存在;另正团亏外,丰田和日产把德国的豪华型轿车挤出了美国市场,便是采用「价格引导成本」(price-driven
costing)的结果。
销售价格 - 目标利润 = 目标成本
的确,预先设置好一种产品的价格,然后再削减成本,一开始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但与一开始就订错了价格,然或姿后再花很多年来弥补损失,才使成本与价格一致比较起来,前者的花费要小得多,更不用说和失去一个市场的结果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