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越战为何不敢进攻北越?

2021-11-17 军事 253阅读

1975年4月30日,西贡的美国大使馆上空最后一架直升机落荒,几个小时后,越南人民军的坦克踏破南越总统府的围墙,南越政权(越南共和国)宣布投降。

这标志着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美国在越南历时十余年,在整个战争中投入了70%的陆军、60%的海军陆战队、40%的海军和60%的空军,以及除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武器。以花费150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7000多亿美元)、阵亡五万多人的代价,打的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最终却全盘输光。那么为什么最终却失败呢?

越南战争是一场地域性质的局部战争,而且是非常规战争。当美军在战争初期给予北越军严重杀伤后,北越迅速将主力化整为零,因此美军在战斗中的主要威胁是北越游击队,这就需要在美军火力援助的基础上培养出精悍的当地力量来有效地应付。但美国却仍坚持陈旧的思想,试图在非常规战争情况下打一场常规战争。从美军极力想把南越军队打造成一支适合大规模常规作战的军队来看,美军缺乏在同游击队作战方面的灵活性。另外美国对战争过于自信,认为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可以轻松消灭掉越共。因此轻视了过去法国在越南作战的经验,忽视国外的经验教训。例如,1964年法国意识到美国会日益卷入到越南的冲突中,于是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大量他们在越南失败的研究资料。但这个研究资料的法文原版至今还保存在国防大学的机密资料室中。没有迹象表明五角大楼的高级军事或政治领导者研究过它。因此,毫不奇怪美国军队会重复法国军队所犯的每一个错误。

另外中国政府还多次发表声明,声援越南,并暗示美国:中国会给予越南包括武器和一切作战物资在内的一切必要的物质支援。如果南越需要,中国将派遣志愿人员入越参战。中国还根据1954年《日内瓦协议》(该协议确定以北纬17度线为越南南北两方的临时军事分界线),以北纬17度线为界,给美国划定了升级战争的范围。并决定如果美军只是介入南越地面战斗,派飞机轰炸北越,中国也只派出防空部队赴越,而一旦美军越过北纬17度线,中国将派出地面部队赴越南参战。正是由于中国政府的如此強硬的态度,才迫使美国政府谨慎地决定,不让地面部队越过北纬17度线进入越南北方,

这次,美国严格遵守了中国老人家的教导,不仅地面部队没超过十七度线,就连战斗机也设置了17度线提醒装置,生怕一不小心飞过了。从此,越南战争就成了战争泥潭。17度线不能过,灭又灭不了,进进退退,纯粹就是拼消耗。

由于有了警告,美国在越战中的基本政策是阻止北越南下,同时制止南方解放阵线的“叛乱”活动,维护日内瓦协定所划定的南北分界线。因此,1965年美国正式大规模出兵越南,出现了“南打北炸”的局面,美军在南方展开大规模地面作战,同时只以空中力量轰炸北越。这些军事行动的目的,意在迫使北越停止对南越的军事行动。

在美军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的前提下,北越根本就没有灭亡的任何风险,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进攻。有机会就南下,势头不对就立马退回来,反正美军也不敢追过来。跟北越打仗,又不敢踏上北越领土,这种打法什么时候也消灭不了北越。加上南越政府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潭中挣扎了十年后,在国内强大的反战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放弃和退出。

曾有人访问西点军校时与一名美军教官有一次私人对话,旅游者问:“美国人为何不愿提朝鲜战争?与闹的纷纷扬扬的越南战争相比,真好象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其中有什麽特别的原因吗?”美军教官坦率地答道:“对我们美国军人来说,这两场战争的意义和意味都是完全不同的。越南战争是政治上的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失败。

美国军队是在被束缚手脚的情况下打仗,由于惧怕中国参战,不准许美军越过17度线对北越的目标和基地进行有效的军事攻击。终于打成了一场烂仗,最终只能撤出了事。而朝鲜战争则是完完全全的军事失败,一个世界公认最强大的国家的陆海空叁军联合立体作战,却没能打过一个贫穷国家装备原始的陆军。尤其,是在对我们有利的大兵团野外攻防战而不是游击战的状况下失利,而且输的很惨。这是我们美国军队和美国国家永远的耻辱和疮疤。不堪回首,不谈也罢。”

5万多人死亡、30多万人受伤。这样的窝囊战美国再也打不下去了,于是就有了尼克松、基辛格1972年访华,请求老人家放他一马,体面回家。美国人是非常忌惮中国的。越南战争的结束实际是以尼克松访华与中国达成的停战撤兵协议而结束。没有中国人,越南再死800万也胜不了美国。

.但是越战刚胜利不久,越南就开始展开对外入侵行动,意图通过与苏联联合遏制中国,包围中国,全然不顾中国人民对其抗美救国战争中抛头撒血无私的援助,恩将仇报地将枪炮对准了曾是他坚强后盾的中国。并最终导致1979年中国展开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关系也由此转向超过10年的敌对关系,直到苏联解体。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