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枪就是将木棍头部削尖,古书记载:“削木伤盗曰枪”,又称“肩二”、“一丈威”。汉代的枪与矛很相似,用长木或竹为杆,装上枪头,配以缨络。枪流行于晋代,在唐代枪的风头略输于槊,到宋、明则达到颠峰。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矛的使用不便、功能单一。枪通常比长矛短,便于两手把持,所以也有“半把为枪”的说法。
枪包括金属枪头、毛制缨络、木制枪杆、金属枪镦,长度从1米—1.8米不等,主要用于步战、马战。也有超过5米的长枪,用于守城战中向下刺击登城之敌。枪头比矛头短很多,根据需要分为尖刺、双刃、多棱三种。
枪融合了矛与棍的攻击方式,使用灵活。后期的枪更加入了戈、钩甚至刀的功能,丰富了枪的作用。如双钩枪,单钩枪,锥枪,抓枪,环子枪,素木枪,拐枪、蛇枪,火焰枪,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十字镰枪等。
在使用上,要求枪兵接受训练的时间比矛兵长得多,通常为3—6个月,熟悉拦、拿、扎等攻击动作,枪兵随身还会配带刀等短兵器,是步兵作战的主要力量。武将通常会自行配备更加顺手的枪,如攻击面积很宽的虎枪、具备多种功能的龙牙枪等。
戟,是戈和矛的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的出现在我国推动了战国时期的到来。戟一般在古战场上由将领使用,容易分辨便于统帅指挥。
矛是刺击类长兵器,枪和槊的前身。原始人在狩猎时用兽骨、尖石等锐器刺杀野兽,后来加上柄用来增加攻击距离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已经是主要作战兵器之一,而到了三国时期,矛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