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器的古代书籍

2020-04-29 文化 194阅读

《中国古代兵器》陆敬严.著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年12月
ISBN:756050452 页数:323
包装:平装
是第一部论述中国古代兵器、战争器械与装备的专着;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冷兵器、战车、城防体系与防守器械、侦察器械、远射兵器、攻坚器械、火药与火器等兵器、装备、设施的起源、发展、基本原理、使用方法、性能与作用,并穿插介绍了一些与兵器发展有关的著名战例和事件。 五代至宋之间,新的战争型态又蕴酿成形,由于火药的发明与使用,热兵器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宋代战争的一大特点,此时的骑兵战力相当有限,主要以步战、城池攻防战与水战为多,在短柄兵器上,则吸收了西北少数民族的风格,形式庞杂,有鞭、棒、锤等,在接战时配合长刀使用,以破解敌军的铁甲,而长刀也变化为刀身微曲、刀头较宽、厚脊薄刃、并带有护手的型式,坚重有力,从出土的少数宋刀得知,此时也运用了纯熟的夹钢技术。在长柄的兵器方面,则有大刀、戟、斧、钩、锤等,可说无奇不有,这些都是为了战术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军中以很少用剑,只作为军官的佩饰,短刃厚脊钝锋,样式重拙,不利击刺,显然象征多于实用。
蒙古与阿拉伯的交会
元朝虽是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但流传下来的兵器实物却非常的少,蒙古军长于骑战,人人马术娴熟,行动飘忽而快捷,使用利于砍削的马刀或腰刀是很合理的,同时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以如此强大的军事队伍而言,其兵器的质量必有可观;文献中曾记载蒙古军征服阿拉伯时,曾掳掠当地的能工巧匠随军征战,以当时“大马士革钢”冶炼技术之精湛,其兵器之形制、制作工艺等,必定因此有所改良或提升。另一个旁证是:其他的文献也提及,女真兴起之时,因与蒙古谛盟,获得蒙古的协助,兵器的制作技术遂得以大幅进展;以蒙古在明代的不振,却能以精良的技术支援女真,说是元朝所遗是相当可能的,此点相信在未来必可由考古实物得到佐证。
戚家刀与抗倭战争
明代的火器发展已渐成熟,远射的火炮已基本上取代了炮与床弩,但单兵使用的火器如鸟铳等,因装填费时,未至完全实用的程度,所以刀、矛、弓箭等传统兵器仍为步兵之基本装备,并因倭寇的侵扰而有重大的变革。当时的军队在接战倭寇,时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磕折,死伤极重,尔后发展出厚背砍刀相抗,虽不再易断,但一经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伤敌,况且器又沉重,远不如日本刀的灵动沉猛;为长久之计,抗倭名将戚继光遂上书建议,向日本政府订制军刀一批,其形制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但制法却是日本风格,这批为数数千的中日混血军刀在战场上有优异的表现,戚继光于是以此进行仿制与改良,称“戚家刀”,刀形狭长,具有优美弯弧,护手与刃的相接处装有吞口,面长背短,可增加刀的强度,清代腰刀一度保留了这个特点。日本刀的影响还显现在另一种长刀上,这种刀长约二米,具有长柄,以利双手握持,颇似苗刀,由步兵使用,杀伤力极大。 三千年来,在中国古代刀剑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关键是必须提出来的,它们代表着此段文化史的精萃,也代表着傲世的文明成就。
青铜剑的表面处理
这部份又可分为乌黑亮泽的防锈层与规则的表面暗纹两种,其制作方法仍是千古之谜;防锈层是一种铬盐氧化物,厚度仅十微米左右,在西方直至二十世纪才掌握它的技术;平面暗纹或呈菱形格状、或象火焰,至今所知并无重复者,构思巧妙、华美绝伦,在世界兵器史上无出其右,可说超绝古今。金属的摺叠不论青铜、钢铁,我国的金属摺叠技术在东周已相当成熟,领先阿拉伯、日本近千年,这种技术巧妙地克服了同时保持刀剑硬度和韧度的矛盾,使刚柔并济,因此沿用至今;由于反覆捶打,纹理十分细密,不经研磨抛光,一般难以看出,加以年久失护,往往锈蚀,所以在得到古刀剑时,通常须要适当的处理,使之回复原貌,同时,也有助于了解刃体的锈蚀状况,以便去除腐蚀性的锈斑,否则迟早锈穿刃体,无药可就,这是收藏者不可不知的。 刀剑既然长久以来一直是兵器或武力的代表,小至个人的健身护体,大至国家的宣威致胜,无不以之为基础,因此人们在其上施以巧艺,或增进其功能,或装饰其外表,以下是常用的工艺:错金、鎏金、包金、镶嵌、髹、失蜡法(或称脱蜡法)中国古代钢铁冷兵器之审美
一件兵器,除去所包含的政治、经济等研究要素外,其中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是我们所最为关注的。兵器的使用价值以外,其艺术、文化含量是我们研究的最主要课题。一件兵器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谈到艺术便离不开审美,而审美则需要标准。我们的收藏与研究的内容便是它的“美”及美的含量。那么,一件兵器具备哪些要素才值得收藏与研究呢?换言之,什么样的兵器是美的,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呢?下面我们简述如下:
一、 艺术价值:
1、外在方面:包含兵器造型的姿态美,尺寸的长短、重量的大小、血槽开制的规矩程度、锈蚀程度、有无雕刻、镶嵌、金银错等工艺及工艺水准高低。
2、内在方面:锻造花纹的美感、规律性、稀有性等。
二、 学术价值:如铭文、铭刻的有无、精美程度、研究意义大小等。
三、 实用价值:即实战性的有无、强弱等。
四、 纪念性:可能涉及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五、 完整性:兵器的完整、一致程度、缺损大小、是否拼凑等。
六、 完美性:在具备完整性的基础上,品相优劣的问题。
七、 稀有性:指存世量的多寡。
八、 年代:在具备相类似品相与艺术价值的前题下,年代愈久肯定收藏研究的价值愈高。
中国古代兵器的分类
目前有关中国古兵分类有多种学术流派。分类的通常思路为:
一、编年法:即以时间、年代的延续为依据。
二、以兵器的使用阶层或社会群体或个体为对象划分。
三、依据兵器的使用功能及作用划分:如:十八般兵器等长兵、杂兵、刀剑类等
四、以文物标准划分:即一、二、三级文物。目前这种方法最不成熟。
鉴于中国古兵的自身特点,分类的标准制定应体现中国古兵在世界兵器文化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地位与贡献及民族历史与文明的悠久灿烂。充分展示中华民族高尚而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深刻而具体的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哲学和军事思想以及伦理道德。
基于此,我们对中国古兵的分类 是依据其审美与艺术价值来划分,依次如下(三级九等):
一、第一类级:精绝作品:1、指古代工匠为武将量身制造的个体武器。这些作品均具备至高作品的艺术与审美要求:他们制造精湛、造型科学、独具匠心、艺术感染力强、具有强大杀伤力并具备艺术原创性特点且存世量稀少。
2、皇室御用军械:历代皇室兵器均以其制造精良、装饰奢华、具备相当的实战性而著称于世,并以其象征高贵的地位、至高的权力、神秘的政治色彩而被世人推崇,并 以其存世稀少而成为世界各地著名藏家所追逐的目标。
二、第二类级:即制式兵器,通常被人们称做官造的兵器。指各期军队武官所配备的制式武器,这些武器锻造精良,工艺规范,装饰美观,通常会出现金银错工艺或鎏金银的工艺、镂空铸造、錾刻工艺等。鞘室一般以裹革、髹漆、彩绘等进行装饰。铭文、铭刻亦多有出现,有一定的存世量
三、第三类级:民造精品。是民间武夫所使用的具备一定艺术价值的兵器。此类兵器一般制造较为规范,工艺较为讲究,品类丰富,民俗特点突出,地域性强。丰富体现了中华武术文化的精深与博大。是研究中国古兵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三级,按各级作品所含文化艺术含量的高低,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等。总计三级九等。所余民间普通粗陋兵器不列入等级范围,一般爱好者可适当把玩收藏。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