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把“干杯”一词看做起源于16世纪的爱尔兰,原意是烤面包。当时的爱尔兰酒徒,有这样的习惯,把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纯性。到了18世纪,“干杯”这个词才有了今天的含义,并且发展成社祝贺颂辞。干杯时,人们往往还要互相碰杯,据说这与教堂敲钟是同一意思,为了驱除恶魔。
不过此说值得商榷。
在干杯的时候,日本人说:"干派!"
韩国人说:"昆贝!"
土耳其人说:"歇勒非!"
希腊人说:"伊思爱!"
德国人说:"普鲁斯特!"
芬兰人说:"基匹司!"
瑞典人说:"思科尔!"
意大利人说:"亲亲!"
爱尔兰人说得最长:"在地狱的使者到来之前,赶快上天堂!"
中国人说:"干杯!"
举杯的动作也各有千秋:中国人举杯齐眉,以示尊重;日本人躬身捧杯,礼让尊先;西欧人则右臂平肩,直伸酒杯,以向对方表示未藏武器;而英国人碰杯之声特脆,叮当三响方饮,意思是以声音驱赶恶魔。
究竟是谁发明了“干杯”呢?
意大利人说:古罗马的君王和贵族在命令奴隶决斗时,先让双方各饮一杯酒。为了表示自我英勇善战和光明磊落,两人要把各自杯中的酒倒一点给对方,混合后再碰杯一饮而尽。这种做法后来演化成了宴会上的碰杯、干杯!
希腊人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响声传入耳中,这样,耳朵也高兴了。 所以,干杯是希腊人发明的。
英国人说:史料记载公元五世纪时,撤克逊族首领的女儿罗维娜首先发明用举杯来祝福英王——“平安无恙!我们的大君王。”后来简化成“恰——兹!”
但是其实干杯的说法应该最早来源于中国,而且日韩的干杯也是从中国引进的舶来品。1“干杯”意即喝干杯中酒,词义与汉语词素义吻合,而读音与英语毫不相干。2金代元好问《续夷坚志四梁梅》中已用到“干杯”。3韩、日“干杯”读音与汉语近似。这说明,汉语“干杯”为本土词语,非舶来品。干杯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