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使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实施

2020-07-01 教育 84阅读
一、指导确立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与策略、选择教学类型与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评价与实施的依据,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操作、调控、中介和刻度的功能。
1.目标体系是: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科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目标)
2.目标表述方式
结果性目标方式:表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以进行测量和评价,主要应用于“知识技能”目标。
体验性目标方式:描述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 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是体验性、过程性,是难以结果化或不需要结果化的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
3.表述目标注意事项
抓住四个基本要素,即:主体——是谁——学生
行为动词:
——表现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可操作、可测量。
行为进行条件:
——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和范围。
行为达到程度:
——除用行为动词外,用其他方式表达程度。
例: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进行条件 主体 行为动词 达到程度
二、指导教师钻研课程内容——创造性使用与开发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立足课程标准去钻研教材才能达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高度。
钻研数材包括理解教材、分折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三个层这。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全面把握课程的设计
教师要把本节内容放在本学科的整体中进行系统考察。教一门课,首先要深入了解本门课程纵向的课程发展要求,深入了解明确课程是怎样发展的,具体到每一个学段、年级的具体要求都要了然于心。其次要把握学科内容的横向结构“三维目标”领域的分层具体要求。还要掌握教材编写是如何在教材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即“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2.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加工和转化
教师备课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化为现实教学能力的过程。
(1)把教师个人的经验、学生的经验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转变成一种新经验。
(2)把教学目标转化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的共同心理追求。
(3)把教材特点、学生学习的准备程度和教师教学的设计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预设的,可行的教学方案。
对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加工和转化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经验化加工,教学内容的价值追求加工,教学内容的教学法加工。
3.支持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
新课程标准积极支持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条件和空间,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改编、增删、创新性处理,使其符合学生的教学实际,二是开发校本课程,追求学校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特色性建设。
三、了解学生实际是教学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来概括:“了解学生已知道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为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发展确定了一个“最低标准”,有利于在此基础上让不同的学生提高与发展,为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以确定更好的教学。
1.充分了解学生准备度
学生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在了解学生群体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地了解个别学生的差异性,以便掌握其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2.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
学生应该达到的“预定目标”与学生现实的“现有状态”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把教学定位在这个“区域”,支持学生目标的达成。
3.“架桥”、“铺路”促进学生达成目标
这是一种从“目标”开始,运用分析法,寻找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什么支持和铺垫,一步一步推向“已知”,寻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智慧支持系统,构筑一条从现有发展区逐步逼近“最近发展区”的“走廊”。
四、精心运筹课程实施
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课程标准对教学全过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都作了原则性、指导性的建议。
1.充分“预设”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在了解学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做出整体构想。对学什么、教什么、怎样学、怎样指导学、怎样评价、这样评价会产生什么效果等方面作出详尽的“预设”。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首先要努力实现教学方式、教材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发展设计教学”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点。
2.智慧的“生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中心,任何教育改革,不“进入”到课堂就没有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预设”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构想,而课堂要比预设丰富得多。课堂教学中的变化是难以预料的,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中的“不同声音”,及时调整“预设”,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新问题,新认识。
思想观念性的转变只有达到变革,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实践的层次才有价值。随着新课程的深层推进,由理念的转变逐渐深化到课堂操作实践层面的转变,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
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评价促发展
各科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都强调重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使评价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需要,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学生创新和舒展张扬个性等方面发挥作用。
积极倡导评价标准多元,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把目标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发展中个体差异评价结合起来,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把量化性评价和质性、描述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评价促发展的新体系。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