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一教材诸子百家的知识点

2023-05-23 综合 30阅读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a.经济: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私田的兴起和井田制的瓦解,推动生产力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b.政治:改弦更张,奴隶制的瓦解与封建制的兴起,是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阶层纷纷寻求代言人,对社会变革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施政方案,促进文化繁荣。c.文化:“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培养一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学者,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相互间进行激烈的争辩,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2)诸子百家:a.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没落奴隶主,曾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其思想整理在《论语》中。思想核心“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为政以德。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复温习、当仁不让于师、坚持正确意见。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b.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坚持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c.孟子:战国,儒家,亚圣,代表新兴地主。思想核心:仁政学说。主张:仁政、重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性本善、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养浩然之气”。《孟子》成为四书(还有大学、中庸、论语)之一。d.荀子:战国,儒家,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代表新兴地主。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e.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用、节葬。其思想代表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期衰落。f.庄子:战国,道家,代表没落奴隶主。主张: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也有建树。g.韩非子:战国,法家,代表新兴地主。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h.孙膑:战国,兵家,代表新兴地主。吸收法家和各家思想,受《孙子兵法》影响,著《孙膑兵法》,强调要懂得战争规律。

3)百家争鸣的意义: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中国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野笑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初70年采用黄老之学:汉初经济残破,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实质是“积极无为”),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为适应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巩固的需要,汉武帝粗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他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4)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形成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们更加青睐于佛教、道教,儒学在危机中吸收其他教派的优点,“三教合一”使儒学丰富、更新,发展成宋明理学。

2)代表人物:a.北宋称颢、程颐:“天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名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b. 南宋朱熹:理气论、心性论、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把握“理”。程朱理学的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c.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无心即岩脊含是宇宙”。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d.明中期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当时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社会动荡,他主张以心血更新理学。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强调了自我的主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陆王心学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3)评价: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交化方面影响深远。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背景:明清之际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风起云涌的人民起义,新的思想在孕育;同时,专职腐败的王朝政治、因循守旧的八股取士又严重阻挠着新思想的产生。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它们蔑视礼法,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他们提倡以史为鉴,经世致用。

2)思想家:a.李贽:明朝后期人。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童心观”、男女平等、个性自由。其思想被视为“异端”。b.黄宗羲:①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④批判旧儒学的封建“君为臣纲”的思想。c.黄宗羲:①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主张“经世致用”,写下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③反对道学的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他一生从不务虚,塌实钻研学问,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去求真知。d.王夫之:①天下不能为帝王所私有,而应该是耕者有其田②主张“经世致用”③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第一性,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④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他们提出了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

3)影响: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5、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政治: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制度最先进的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稳定,为科技发展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济: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进步提供物质基础。教育:统治者重视教育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外交: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外交政策。民族关系: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成就:a.四大发明:①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③火药:唐代,人们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14世纪初,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④指南针:战国时期,人们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南,北宋时用于航海。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b.数学:①春秋: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 ②圆周率: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c.天文:①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记载了已测定的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发明了水运浑象仪,他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西欧早1000多年;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③唐朝僧一行创制了黄道游仪,实测子午线的长度。④元代郭守敬制成浑仪,编成《授时历》。 d.农业:①人工杂交和嫁接技术。 ②西汉《汜胜之书》:混合选择法。 ③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④明代徐光启编写《农政全书》,吸收当代最新实践成果,并开展农业科技实验。 e.医学:①《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③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发明五禽戏。④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6、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1)汉字: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逐渐演变成汉字。商代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汉字。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字”,统一全国文字,后来隶书得到推广。

2)魏晋南北时期,汉字发展为书法的原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子,为富于个性华德在创造准备了材料;知识群体的形成,书法成为世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3)书法家:东晋的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隋唐出现了张旭、怀素的草书,还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宋代书法有苏黄米蔡四大家。明代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清代则报残守缺。

4)篆刻: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秦汉时代是标志性时期,汉印以小篆为基础,融和隶书的风格。明中叶以后,篆刻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5)绘画:战国: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两汉:彩绘帛画。魏晋:顾恺之“以形写神”,作品有《女史箴图》。唐:吴道子,“吴带当风”,如《送子天王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书法,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7、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成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朝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雅是西周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

2)楚辞: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作品有《离骚》,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

3)汉赋:吸收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专事铺陈词藻、文采华丽。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4)唐诗: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诗圣杜甫,忧国忧民,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白居易,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5)宋词:又称“长短句”,能灵活自如的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有为娱乐而作,也有表达救亡图存的词句。代表人物有“苏辛”。

6)唐传奇:虚构、言情,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莺莺传》

7)宋话本: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内容有佛经、历史、爱情,如《碾玉观音》

8)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达和市民阶层兴起,使章回体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在三言二拍中,诗人第一次被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批判现实的作品有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8、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1)萌芽:傩戏。古人用“傩”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静侠、驱逐恶魔。先秦时代,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行傩仪时载歌载舞,成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2)成长:宋代的南戏,流行于浙江的温州和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劳动人民愿望。

3)成熟:元代杂剧,它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流行,除了得益于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与市民阶层壮大外,还与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有关,底层的知识分子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元杂剧昌盛。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窦娥冤)、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作王实甫的《西厢记》。

4)京剧形成标志:乾隆五十五年,即八十寿辰,徽班进京,三庆班有高朗亭带领。进京后博采众长,融进北京词汇,赢得观众欢迎。

5)繁盛:清朝统治、光绪年间,京剧经几代艺术家不懈努力,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

9、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1)背景:公元前6-前5世纪中期,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主要兴趣是研究和探讨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忽略了人类的活动和创造性。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2)智者学派:a.观点: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界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b.职业:教师,以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作为自己的任务。c.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 d.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e.影响: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3)苏格拉底:名言 “认识你自己”。他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重视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苏格拉底政治上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也因此被判处死刑。

4)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关注人类社会,著《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名言是:“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最大的哲学贡献是创立了逻辑学,并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学识渊博,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0、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1)背景: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但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只能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

2)中心:意大利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即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他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这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4)代表人物:a.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此书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的观念。 b.但丁:代表作《神曲》,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c.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以上三人被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 d.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他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于绘画中。 e.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大卫》《摩西》。 f.拉斐尔:代表作《西斯廷圣母》,他笔下的圣母温柔美丽,像一位普通的母亲。以上三人被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g.莎士比亚:英国人,代表作《哈姆雷特》,他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5)意义:a.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宣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b.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为欧洲乃至世界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c.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精湛的艺术作品,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炫灿篇章,永放光芒。 d.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意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二)宗教改革:16世纪

1)背景:a.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15、16世纪,天主教会成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b.天主教会的腐败及搜刮,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c.文艺复兴运动中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的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从而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根据。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原因:16世纪时,天主教会在欧洲特别是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仍然很大,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95条论纲》),认为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 宗教主张:“因信称义”,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而不是靠善行来赎罪;简化宗教仪式;《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君主可以处罚教士和教皇。 实质: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代表资产阶级阶级的利益。 影响:在马丁·路德的引导下,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序幕,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3)加尔文的宗教改革: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先定论。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他在日内瓦创立的加尔文教,其教职由选举产生,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4)影响: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使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削弱了教会对人们思想和社会经济的控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1、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背景:a.17世纪以后,欧洲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b.自然科学取得许多成就,教会的说教不攻自破,教会的权威开始受挑战。 c.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崛起,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2)含义:用“理性”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启蒙学者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3)代表人物:a.孟德斯鸠:法国人。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国家权力分立法、行政、司法,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他的学说奠定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b.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反对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c.卢梭:法国人。提出“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代表作《社会契约论》。他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d.百科全书派:以法国人狄德罗为代表,使启蒙思想深入人心,启蒙运动得到发展。 e.康德:德国人。著“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最终确立人类的主体地位。他提出“人非工具”的命题。

4)影响:启蒙思想家抨击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使自由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在启蒙运动影响下,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动摇,最终爆发大革命;北美殖民地和拉美人民以启蒙思想为武器,赢得民族解放。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宝贵的精神财富。

12、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1)背景:a.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b.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对人的思想解放作用。

2)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大定律(惯性、加速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些理论将天体的运动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概括在同一理论之中,成为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

3)特征:注重实验和数学化。

4)影响: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牛顿力学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理论的基础。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13、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1)背景:15-18世纪,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出现了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和追求理性的新风气。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科学技术获得长足进步,人类事业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19世纪前期,德意志人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和确立了细胞和细胞学说。

2)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他认为,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会因周遭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变异,发生有利于适应自然环境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不利的个体被自然淘汰。自然条件若比较稳定,有利的变异就会得到积累,世代相传,与原物种越离越远,从而形成新物种。1874年达尔文发表《人类起源》,提出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