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

2020-04-26 综合 143阅读

2017年春季,中小学生课程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均改为“十四年抗战”。人们习惯了“八年抗战”,但随着对抗战历史的深入研究,“十四年抗战”的概念更加得到广泛认可。为什么提出“十四年抗战”概念而不再是以往的“八年抗战”?二者的区别又是什么?

“八年抗战”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结束的八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

“十四年抗战”则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起点,从局部抵抗日军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

八年到十四年绝不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化,其实它是执政党基于现实对历史观念的再调整。八年抗战没有记录下“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中国人民对日军侵略行为的抵抗过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未曾停息。

1931-9-18日军炮轰北大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有这样的一支队伍——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70多个县的广大区域间活跃着,在白山黑水中,他们以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为理想信念,与日军拼杀,光复东北。

东北抗联,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论熟悉,民族英雄杨靖宇、赵一曼等都出自该支军队;而对于东北抗联却少有人能说出这支军队的经历。“十四年抗战”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告诉人们曾经在距离党中央千里外的东北土地上有过这样一支为了全民族的根本利益,浴血奋战的军队。

在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任随日军侵入中国的领土时,大量的东北义勇军、农民武装部队、原东北军等组织共同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在江桥抗战、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等战役中东北义勇军奋力抵抗,牵制七十六万日军并消灭日本关东军十八万,使中日全面战争延迟了五年,为中国抗战赢得了时间,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中华民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八年抗战”,那就意味着,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熟视无睹。

抗联所用的臂章

长达十四年的斗争,包含着的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在漫长且艰难的抗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日后抗日胜利打下坚实基础,中国人民不仅在为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战斗,更是为全人类而战。

由“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更加全面的、完整的包含了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代表正义、代表人民的“十四年抗战”。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