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及文化内涵的变迁。郭沫若曾用铜器形象学的考古方法研究了西周彝器,确定了判断时代的标准。他把中国青铜器时代划分为五个时期。他以殷、周、春秋、战国的朝代为经,以铜器的形态、纹饰、铭辞为纬,就青铜器进化过程寻找其时代的共同特征,考察其演变之迹。用这种方法分期如下:
滥觞期:大概在夏、殷之际。地点可能在中国南方江淮流域下流。鼎盛期:年代是在殷商后期及周初成、康、昭、穆诸世。器物上,以鼎、方彝、尊、卣、爵为多。装饰方面,不是全身饰以花纹,就是纯素。颓败期:年代上自恭、懿、孝、夷诸世至春秋中叶。器制简陋轻率,但已脱去原始风味及神话传统,而有自由奔放的精神。中兴期: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此期的器制轻便适用而式样翻新,质薄、形巧,表现出一般铜器已经商品化了。衰落期:自战国末叶以后,因青铜时代行将更易,一切器物复归于简陋,但更实用,轻便朴素。从此青铜器艺术让位于其他艺术,青铜时代也大约至秦统一天下后便转入铁器时代。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
青铜器则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00多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根据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这三种金属的比例是比较合理的,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大举侵略中国。大鼎出土的消息传出后,日军派人四处搜索,企图将它掠走。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文物,当地群众再次把它深埋起来。抗战胜利后,大鼎才被重新挖出。1948年,大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立即引起轰动。司母戊鼎的复制品作为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现已被联合国永久收藏。
1986年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高2.62米,重180公斤,是采用分段浇筑法制成的。青铜人像的眼睛很大,鼻梁挺直,耳垂穿孔,双脚赤裸地站立在方座之上。这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