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

2020-05-21 综合 135阅读
这段历史常常让后人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位出身楚国贵族勇武异常的、在灭秦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并具有天才般军事能力的项羽,为何在短短四年内就败给一个出身低微、不会运筹帷幄、不会带兵打仗的刘邦呢?不少历史学者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从政治军事上,从用人方面,从历史大势上等等,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解释。笔者不想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因为许多人已经做出了别人难以超越的成果。本文旨在从管理学角度去分析一下楚汉相争带给后人的启示。
熟悉楚汉战争历史的人都知道,刘邦手下人才济济,精英云集,一等一的谋士就有张良、萧何、陈平等,军事能人就有韩信、黥布、彭越等人,诸如郦食其、周昌等二流的就更多了。反观项羽身边谋士,除范增外就找不到其他人了;至于军事上,除项羽自己外也难寻其他。成大事,拼的是人才,这是历史铁律。单从人才上,项羽明显处于劣势,在这一点上就已经输给了刘邦。但是我们要问,是不是一开始刘邦帐下能人要比项羽多?其实不然。像上面提到的韩信、黥布、彭越、陈平等人原先都在项羽帐下做事,但最后都投靠了刘邦,离开了项羽。很显然,项羽在人才管理、任用上出现了问题,没有形成有效人才战略。他的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的性格,让大量谋士武将心寒,在他手下无法施展抱负,无法得到应有的待遇,所以最后倒向刘邦集团。
先说说韩信。此人一开始跟着项梁,梁死后归附项羽,在项羽手下做事,但始终得不到重用,最高官职只不过是执戟郎中,曾给项羽提了不少有用建议,可像他一个侍从的话,项羽绝不会理睬的。韩信曾说过:“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韩信虽出身低微,但具有天才般军事才能,领兵打仗可与项羽一拼。那时数一数二的军事人物,即项羽和韩信两人。古语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将为明主而亡。可这样的人才,他说话人家不听,做事又没机会,他的价值就无法实现,他的抱负就无法施展。因此,韩信只得跳槽,另寻明主,投靠刘邦。尽管在刘邦做到大将军职位时,花了很长时间,但毕竟刘邦给韩信机会了,重用了他。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灭楚后即封为楚王,后改封淮阴侯。是什么让韩信走到刘邦身边?正是项羽自己拱手把这样一位奇才让给了自己对手,而这就是自己做领导的失职。
田荣、彭越失封,酿成内讧,又是项羽领导上的一大败笔。汉元年四月,项羽分封诸侯,未得封地的田荣,联合另一位同样没得到分封的人物彭越起兵叛乱,给项羽不仅带来了严重麻烦,威胁到彭城,又误导项羽轻视刘邦,使他没能认清最强大的敌人是刘邦,而不是田荣、彭越等人,调拨重兵对付叛将,致使刘邦乘机轻取关中。按照项羽“论功封王”的原则,田荣、彭越等人也应该得到封地,因为他们在反秦战争中同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项羽因当年田荣不与项梁合作,又没参加巨鹿之战,拒绝承认田荣有功,就不予分封。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直接造成了田荣等人的叛楚,客观帮了刘邦的忙,同时又失去了像彭越这样善打游击战的优秀将领。在刘邦拉拢下,彭越成为刘的属下,并成为汉初三大名将之一。可见一个领导在协调内部利益关系,平衡利益分配时,一定要照顾周到,善于处理各种矛盾,来笼络人心。
黥布、陈平叛楚,又见项羽人才战略上的重大失误。黥布是项羽手下第一悍将,骁勇善战。巨鹿之战时第一个被派过河与秦军作战的是他,攻打刘邦重兵把守的函谷关时做先锋的也是他。后来项羽反攻彭城,黥布没参战,项、黥之间产生隔阂。刘邦乘机拉拢黥布,晓之要害,诱之重利,就这样项羽又一次失去了得力助手。陈平原先在项羽手下当都尉,也被刘邦利诱过去,成为旗下重要谋士,并成功策划了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使项羽成为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后来他官至丞相。
三国时刘劭《人物志》曾对人才作了精辟的论述:文臣武将做臣子的可叫偏才或专才,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作为国君或主帅,必须是通才,你要有超强的协调能力,要知人善用。正如大厨做菜,会用各种佐料,最重要的是酸甜苦辣咸,但这五味是偏才,每样不能放多,要是放多都不好吃。怎样调匀它们,这就是大厨勺里的水,倒进去各种味道就中和了,吃起来才可口,而这无色无味的水便是做菜的主帅。刘邦就是这样的水,尽管他不具备具体的专长,但他能协调各种关系,统领具有各种专长的人,做到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最后争得江山。刘邦曾对属下讲过一番话,十分精辟,说的就是用人之道: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作为某阵营或集团的领导人物,不见得要具备某种具体才能,但必须要有统筹协调,人才管理方面的能力。项羽不缺领兵打仗才干,但缺的就是上面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才能。结果造成人力资源大面积流失,诸如韩信、黥布、彭越、陈平等重要人物,一个个离开了项羽,投靠了刘邦,导致最终失败而成就了刘邦的帝业。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市场。大到治国,小到办企业,讲的都是人才。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人才是现代企业的第一资本。这是现代企业家共识。正常的人才流动对于企业优化人才结构,转变企业经营观念都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人才流动过于频繁,流动面过大,特别是在企业负有一定职责、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及核心机密的的管理骨干或技术骨干频繁离职,将会危及到企业生存。人才流失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他在某组织或岗位上无法施展才干,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不能得到与其贡献相称的劳动报酬或待遇。
我们不妨把楚汉之争看成两大企业集团之争,项羽、刘邦就是各自集团的总裁。项羽集团里许多能人志士,一个个远离项羽,背叛项羽,而最后都为敌对阵营效力,说明项羽没有正确的人才战略,没有科学的人才管理方法,他既不知人,也不善于用人,在这一点上,远不如刘邦,或者说在用人方面就已输给了刘邦。后来他兵败垓下长叹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确不是打仗打不过人家,但绝对不是上苍要亡他,而是他自己灭了自己,把许多有用人才拱手让与了对手刘邦,这可以说是项羽最致命的缺陷。造成人才流失的恰恰出于上述两种原因:没有提供足够空间供人发展,也没有提供让人满意的物质刺激。
在项羽帐下做事,很少有机会充分发挥能力的。因为项羽太好强了,太自负了,眼中除了他自己没别人,人家的话是听不进去的,即使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也只能屈居执戟微职,难以施展抱负。要想实现自己价值,只得跳槽或转会,另寻明主,他于是就跑到刘邦那里去了。而刘邦是个从谏如流,知人善用的人,只要你的建议有道理,他就听你的,只要你有某方面才能,他就让你做某方面事。比方说韩信不是会领兵打仗吗?他就让你带兵打仗,给你提供机会,委以重用。韩信在刘邦那里做事如鱼得水,而不像在项羽手下干的时候,受尽窝囊气。因此在楚汉之争中,他为刘邦可谓是尽心竭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说韩信是想要实现自己远大抱负,想要发挥自己才能,寻求更大发展空间而离开项羽的话,那么像黥布、彭越等人更可能是因为在项羽手下难以得到理想的待遇或利益,而刘邦却能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和好处。跟项羽是干,跟刘邦也是干,同样都是卖命,谁给好处多就跟谁做事,这就是这些人投靠刘邦的原因。
韩信、黥布等人倒向刘邦,并不仅仅限他们本人,而是带着一大帮人集体跳槽,还包括领地的各种资源,不仅壮大了刘邦集团的人力物力,而且壮大了刘邦势力范围。而这种现象恰恰是当前一些企业人才流失的普遍现象,员工跳槽并不是仅限于一两个高管人员,而是跳槽者还带着许多下属员工,同时带走人脉关系,带走市场,而这些人流向多是原先企业的竞争对手。最为典型的是2002年创维中国区域销售总部总经理陆强华跳槽案。陆在此次从创维公司的出走中,带走了150多名企业精英,其中包括创维24个片区经理中的11个,更包括20多名管理方面的核心成员。这对原先企业打击是致命的甚至于是毁灭性的。
相反,一个企业如果有一个正确的人才战略,或者其中层领导或核心骨干成员忠诚团结,不离不弃,却也能成就一家企业。这在现实中同样能找到案例。商界传奇人物史玉柱,他的创业之旅可谓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他曾是被人敬仰的创业天才,5年内就跻身于财富榜第8位;也曾是企业家引以为戒的失败典型,一夜之间负债2.5亿;而如今又东山再起,咸鱼翻身成为一个保健巨鳄、网游新锐,身家数十亿资本。他曾说,正是是那些原先企业中核心骨干,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没有离开他,才使他鼓起勇气,重拾信心再次站起来。
如何防止员工集体跳槽?如何增强企业员工尤其中层领导成员对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总裁或领导也能从刘邦身得到启示:就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着手,创造一个能够留人的企业环境,既能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也能提供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所在。让想实现抱负的人能有平台和机会,与企业产生精神共鸣;让图利益的人也能得到物质奖励,工作中也能产生身心愉悦。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