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创作关乎音韵问题古典诗词的技术问题,不外乎涉及句式、平仄和押韵,其中押韵关乎句式声调。从名义上所讲的“平仄”,声调的辨析和断定是第一要素,实际上是涉及四声选择取舍,釆用或简单或繁杂的音系,其意义不在优劣上,而焦点在于从技术层面怎样对待诗词创作,交付出相对合格的产品。
一、四声的地域分布。中国幅员辽廓,语音繁多,总体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如果每个区域再细分,还有地方方言,如福州话、南昌话、杭州话、广州话、长沙话、兰州话、西安话等。方言不是一个点,而是连成片,如“吴侬软语”,不仅仅指苏州话,它是苏杭一带语音的总称,均属于吴语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太湖片,又分苏沪嘉小片和苕溪小片、杭州小片、临绍小片、甬江小片等,诚如按区域再分,还有方言分支,如某县,各乡镇不同,同一乡镇,村与村不同,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语音如此繁杂,但从七大方言区内部产生出官话方言。所谓官话,就是中国历代各官方所订定的主要通用语言,同时它也是方言的一种。如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八种语音。不管是八大官话,还是各地方言,其语音系统各具特色。
语音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在声母方面,北方趋于简,南方传于繁,古全浊声母亦有保留,亦有演变。韵母方面,北京官话比各地尤其是南方简单得多,比如官话方言的韵母一般只有30多个,地方方言韵母较多,如闽方言潮汕话有76个,泉州话有72个,之所以产生各方言韵母繁简悬殊,主要是韵母中韵尾的保留多寡上。
在声调方面,官话四个声调(平分阴阳),有的方言“平上去入”4个,有的方言只有“平上去”3个声调,像湘方言5~6个,吴方言7~8个,粤方言达8~10个。声调差别之大,产生的原因在于是否保留了古音入声多少来断定。如今官话采用北京方言,主要还是在诸多方言中,分布广,使用多,才作为母语使用,但同时其它官话也客观的存在着,并成为文化传承发挥着辅助作用。
二、四声的地域差异。现代四声,是被命名的时髦的词,实际上采用了北京官话作用通用语言,三声四调,入声派入平、上、去声,其中上声卷舌音,以及所致儿化音是区别多数语音的显著特征。冀鲁官话,其语音特点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中古平上去及入声浊音声母字的演变,各地音调大同小异。
胶辽官话是属于迁徙语言,其语音融入周围方言之中。中原官话与现普通话相较,古入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分派其它声调。兰银官话亦是官话的一个分支,分为金城片、银吴片、河西片、北疆片。兰银官话入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有读去声,有读短促音(拟入声),因《切韵序》就有“秦陇则去声为入”的说法。
西南官话分为川黔片、西蜀片、川西片、云南片、湖广片、桂柳片。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代表语音,是属于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特色。音调的差异是受方言的取舍而影响,比如北京话与台湾国语发音存在的一些区别,主要体现在取舍方言的比重上起作用,不可回避的方言往往是古音的反映,比如“液体”,北京“yètǐ ”,台湾“yìtǐ”,据此,《唐韵》羊益切,《韵会》《正韵》夷益切,音“绎”;“一艘”,北京“yīsōu”,台湾“yīsāo”,据《唐韵》苏刀切,《集韵》《正韵》先雕切,音“萧”;“曝光”,北京“bàoɡuānɡ”,台湾“pùɡuānɡ”,据《广韵》薄木切,《集韵》步木切,音“仆”;“悬崖”,北京“xuanyá”,台湾“xuanái”,这是方言,古音,好多地区读“xuanái”等等。
三、四声的地域别例。这个犹如特点的说法,像陕西话,即关中方言,自西周始被称为“雅言”,如今四声与北京话对应,在清声母及次浊声母的入声字是个例外,大都可以对应。关中方言,包含西安、陕北、天水、庆阳等一带,其中像兰州周边的靖远,语音系庆阳方言,从语音流向上又属于关中方言范畴,保留了诸多雅言词汇,如“蕞”(sui),矮小的意思,如“蕞个子”“蕞娃”。
王充《论衡》:“蕞残满车,不成为道”;“爨”(cuàn),引伸为香的意思,如“馍馍味道很爨”,《广雅》:“爨,炊也”;“倭也”,引伸词,指事情办停当的意思,《文韵》:“倭,顺貌”;“噙”字,本意含。李新《东海曲》:“长噙凤语城南客”等等。像晋语,属于非官话方言,其最大特点是保留入声,韵尾收喉塞,因此,晋语平上去入四声齐全。
闽语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各地大都有入声调,具有保留古语词多和单词多的特点,像单词说“目”,特指眼睛等。粤语亦是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是中原雅言和岭南古越语融合重组而成,其特点是不仅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成分,虽然像“支、资、知,均发“j i”音,但还是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和声调,尤其是入声。
客家话,即客语,声调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完整的保留了入声韵尾[-p]、[-t]、[-k],对此,其声调与中古时期最为接近。四、四声的时空流变。历代怎样釆用普通话,怎样才能避免同庭交谈交流而不致于南腔北调的呢?唐朝的普通话是《唐韵》,个别字与后来读音有异,但总体还是被传承下来了,宋有《集韵》《广韵》,到了南宋有《平水韵》(金国同期),元有《韵会》,明有《正韵》,清有《佩文诗韵》等,实际上是《平水韵》的翻板。
以此来看,历代除《中原正韵》无入声外,基本上设有跑出《平水韵》的框架,就以距现今最近的清代为例,其普通话还是延袭下来了,可谓是一脉相承,《康熙字典》就是例证,音调以此为准,比如“下”字,其注解为“《广韵》胡雅切(ha),《集韵》《韵会》《正韵》亥雅切(ha),上声。
注明“在下之下,对上之称”之意,未见“下(xià)”字读音。还如“白”字,《唐韵》旁陌切,音“迫”,入声,《集韵》《韵会》《正韵》薄陌切,音“帛”,入声,未见“白(bái)”字读音等等,不甚枚举,相当于现在的《新华字典》是读音的范本一样。五、四声的音调分辨。
历代普通话的取舍,以及在没有音像资料的前提下,从韵书中可以看出一二。另外,还可以从典籍中了解到一些情况,杨慎《词品》卷三“林外”条云:林外字岂尘,有《洞仙歌》,书于垂虹桥,作道装,不告姓名,饮醉而去。人疑为吕洞宾,传入宫中。孝宗笑曰:“云屋洞天无锁”,锁与老叶韵,则锁音扫,乃闽音也”。
侦问之,果闽人林外也。”(附《洞仙歌 》下阕: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屋洞天无锁。认云屏烟障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这则记载还告诉了林外的词没有被录用,实际上清楚不过地告诉了古典诗词创作一定得用官话,即要用早已形成的诸如《广韵》《集韵》《平水韵》等韵书作为规范。
事实也是这样的,传世的古典诗词作品用韵,不是单靠那个地方方言所能全面替代。综上所述,唐以来至清代,普通话各有异同,大致以《平水韵》为准,从区域来讲是南北兼顾。
鉴于此,北京四声,从应用上讲是一种发音的选择,比如“z c s, zh ch sh, j q x ”三组声母分立的占绝大多数地区和人群,倘若吸收多地固有的音调元素,则可以更好的起到丰富古典诗词创作的作用,尤其是入声对于填词更为贴切一些,既然填词是照着写,创作的作品就得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