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2020-05-18 教育 72阅读
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浪潮席卷全国,各地各校纷纷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各种尝试及课研活动。许多学校也建起了具有先进设备的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为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提供了硬件保证。于是,各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摩课、公开课、优质课纷纷以精美的课件演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除了上好自己的课,更多的时候是帮一些老师做课件。似乎在课堂上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了多媒体并用课件授课,就做到了“整合”;而一旦采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就与“整合”相脱离。事实真是如此吗?只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代替传统教学,就真的做到“整合”了吗?由此,我们有必要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真正初衷,对整合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做一个分析对比。
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与弊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和《信息教育化概论》[2]都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对教学方式改革的同时,真正的初衷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细化到微观的实践层面上来看,即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以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以其生动、形象和极富感染力的信息呈现方式,显示出它在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具体表现为:
(1)多媒体网络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身,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展现各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设轻松优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为实现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有利的条件。
(2)多媒体网络教学在让教学“动”起来的同时,让学生也“动”起来,眼、耳、手、脑、口“多频道”接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极为有效。多媒体的交互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主体地位得以发挥。
正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势,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整合“弄潮儿”陷入了一种误区:每课必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尤其是公开课,选拔课,似乎不用多媒体技术,就逊人一筹。于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弊端也随之暴露:许多教师盲目地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资源搜集、课件制作上,而不是去深入地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制作出的课件内容过于花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无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许多教师由于技术不过关,课件甚至是请人代劳,上课时只能顾着埋头操作电脑,点击课件,严重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例如有些课,尽管是在多媒体教室上的,但大部分还是老师在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改变,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课程整合。加之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对硬件设备要求颇高,至少需要配备条件相当的多媒体教室,使得教学条件有限的偏远农村学校,“整合“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二、传统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如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不是技术展示,不是为追求技术的完美而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和新颖,而是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型人才[3]。因此,任何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就是“好“的教学方式,就是顺应“整合”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虽然给人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印象,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灌输,禁锢了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思想。但“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知识的传播,行为的示范,情感的交流,其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具有不可抗拒的亲和力[4]。其与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相违背,优势也不言而喻:
(1)传统教学中最直接的讲授法有利于学生较快掌握概念性知识,避免让学生走弯路,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培养。
(2)传统教学的灵活性较大,利于教师对课堂进展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不似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旦制作好,只能照着课件的思路讲解。传统教学更好的做到了因材施教,更利于教师教学的创新。但凡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同一课教学内容,每讲一次都会有新的教学体会,在下一次的教学中都能够加入新的元素,新的认识。
三、寻找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日渐提上日程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成为必然,但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教学,试图以现代信息技术代替传统教学是不合理的。先进的教学技术只有为先进的教学思想服务,才能“活”起来,如果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5],只会是“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这根本谈不上是“整合”,“整合”也将失去原有的意义。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找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一切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将两者以最优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吃透教材,紧抓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
我参加过一些教研活动,许多教师在“整合”的影响下,在备一节课时,首先想到的是要用什么技术,用什么动画视频,即使搜集到的素材资源很牵强,也要用。殊不知,“整合”和以往的教学一样,首先要吃透教材,理清教学思路,根据学科特点——例如语文课注重的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数学课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训练,这样该用技术时用技术,用传统教学能达到效果的,就勿需画蛇添足。
例如我校阮美钦老师执教的《小英雄雨来》,就很好的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在一起。课的开头,教师展示了几张英雄人物的图片:董存瑞、江姐、刘胡兰,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学习一位小英雄的故事。教师吃透教材,熟知本课较长,设计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各部分所讲的主要内容;接下来出示与课文小雨来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各部分主要内容以及小标题,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各部分小标题。阮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课件并无过多花哨的技术,只是用了一些简单的图片文字,加之生动的讲解引导,恰到好处的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加上工整的粉笔字,让整堂课熠熠生辉。
(2)知“己”知“彼”,因地制宜,灵活变换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
所谓知“己”,是指对某种教学手段的喜好及熟练程度,每位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教师擅长动画,像flash;有的教师偏爱静态,如word或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寻找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手段,发挥自身的教学长处,实现优化教学。
所谓知“彼”,是对学生的了解和把握,即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授的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从而灵活的变换教学手段。
如在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校执教的老师认真分析了学情:学生对体积缺乏一种感性的认识。于是充分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 “乌鸦喝水”的动画视频,巧妙的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使用传统教学中的演示法:根据课文内容,利用烧杯,水,石块模仿乌鸦做实验,很自然的引出体积的概念。执教老师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灵活变换,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曾经还看过这样一个课例,授课老师是位经验丰富的农村教师,农村学校根本没有条件配备多媒体教室,这位老师却克服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的困难,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呈现了一堂别样的“整合”课。教学内容是《6,7的认识》,执教老师因陋就简,创设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声音说说老师在桌子上放了几个圆片。这样一下唤起学生的注意;而在教授学生写数时,引导学生观察数字6、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学生思维活跃:6像哨子,7像锄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位老师并没有被技术所局限,没有多媒体设施,他因地制宜,用巧妙的教学设计突破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3)突显“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有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
一堂课,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无论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传统教学,都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我们不希望看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成了播放幻灯片或屏幕信号的“放映员”,成为“多媒体教学的助教”[6];又或者是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整合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有利工具,辅以讲授法、谈话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教学过渡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生学的工具。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乐于并希望看到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但不代表我们要抛弃传统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是朋友,而不是敌人。只有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更新我们的教育理论,寻找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才能在“整合”之路上走的更远,更久!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