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分别含义

2020-05-02 文化 117阅读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于公历2月3-5日交节。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公历4月04-06日交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公历4月19-21日交节。

7、立夏: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

8、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9、芒种:“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公历6月05-07日交节。

10、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06-08日交节。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公历7月22-24日交节。

13、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公历8月22-24日交节。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公历9月07-09日交节。

16、秋分:昼夜平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19、立冬: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

20、小雪:意味开始下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扩展资料:

自秦汉时代定型之后,2000年来就一直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

而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遭遇危机的当下,凸显出普遍意义和共享价值。

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和2014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又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