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至2018货币流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供应过剩
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通缩”,导致长期货币供过于求。从1998年到2005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增长率之和。
2、银行业的存贷差距一直在扩大
自2003年最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增速,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表现出明显的偏差。随着贷款余额增速继续放缓,金融机构存款缺口继续扩大,贷存比明显下降。
2005年,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只有53元转化为贷款进入实体经济,近一半的资金留在金融体系内进行内部流通。
3、超额准备金率居高不下
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银行业只能将过剩流动性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央行。超额准备金从2000年底的4000亿元增加到2004年底的1265亿元,年均增长32.9%。
2005年3月,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将超额准备金率下调了0.63个百分点,但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仍在上升而非下降。截至9月底,这一数字高达1.26万亿元。截至2005年底,全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4.17%。
4、货币市场利率继续下降
市场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大量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处于低水平。自2005年以来,由于资金的充裕。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利率持续下降,市场收益率也有所下降。
扩展资料:
货币流动性宏观经济分析中普遍关注的重要变量之一,其变化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经济信息。从定义上来看,“货币流动性”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之间的比值(M1/M2),因为M/M2测度了货币供应内部的活跃程度,有人也称之为“货币活化程度”。
但在具体分析中,货币流动性还有其他增量形式的表达方法,例如在现实中大家往往会对比M1增速和M2增速的变动趋势,有人把它称为“货币剪刀差”,这在本质上也是货币流动性。
中国央行也关注该指标,例如,人民银行发布的2010年2季度《中国货币执行报告》中提到:"M1增速连续10个月高于M2,货币流动性仍相对较强"。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货币流动性呈现出十分有趣的特征:世纪80年代以来,M1/M2出现大幅下降的趋势,但从1996年左右开始该值趋于稳定。从M2的内部结构占比变化来看,活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结构性变迁导致了货币流动性的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