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需要经典的翻译
大卫是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的一名留学生,在谈到对中国文化的印象时,他说:孔子、京剧脸谱、长城是我对中国文化最初的理解。当被问及在欣赏京剧时,对京剧的剧情、服饰、脸谱哪个最关注时,他直言不讳地说:脸谱是我看京剧时最关注的。我虽然有点汉语基础,但还是对里面的唱词无法深入理解。半文言的唱词让京剧这一国粹经典,在外国人体会中国语言微言大义、博大精深时成了一个障碍。
如果说国外对京剧的不理解是因为对目前市场上无完整的英译版本的话,那么以下的对话则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层面的反思。来自英国的丽萨现在在华工作,她对笔者说:我在国外不太读中国翻译过来的作品,我喜欢读故事性很强的作品,不喜欢太长的议论。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期刊主编邓腾克说:中国文学的翻译在国外面临着许多障碍,第一:许多国外读者不喜欢阅读翻译作品;第二,对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的翻译还不错,但对很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则质量低下(尽管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善)。大段议论给习惯于欧美文学欣赏习惯的外国人带来了阅读上的障碍;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了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的传播与俄语、日语等语种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经典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但需要通过经典的翻译才能让外国人了解真正的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入洋随俗,方能和而不同
在古典作品中,夫君、郎君、我夫等都是对丈夫的称谓,但英语中只有husband一词相对应。怎样在坚持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让外国人真正懂得著作中剧情与人物的关系,成为经典作品翻译过程中第一道门槛。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说:翻译京剧剧本和翻译中国其他著作一样,不仅需要你对所翻译的内容有很深的研究,也需要对中西语言与文化的差别有相当的了解。
对于这一问题,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说:要符合作者原意,也要符合英语的音韵。坚持原著,但又要符合国外的接受习惯。各国国情有别,在保持本国文化传统的情况下,需要更注重文化融合。要巧妙地结合国外的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方能真正入洋随俗,从而达到和而不同。
文化的输出需要更多平台
截至目前,中国在世界多个国家合作建立了389所孔子学院和520个孔子课堂。这些孔子学院和课堂是平台,让中国的经典作品进入了外国民众的视野,为他们真正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场所。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孙萍主任说:《百部中国京剧经典剧目英译系列丛书》将来会成为重要的文化教材,进入各国大学的图书馆和全球的孔子学院,让更多的外国学生通过京剧了解中国。
中国文化要想在全球化竞争时代,在主流文化产业中占得一席之地,对中国的经典文化作品必须有经典的解读。有资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其余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百部中国京剧经典剧目英译的实施仅仅是一个开始。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通过专家学者、民间爱好者等多方努力,提供更多更贴近外国民众的翻译精品,才能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唯有如此,我们的文化才能被世界所了解和接受。(作者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