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二层是指地球内部的第二个壳层,它位于地球的地幔和外核之间,深度约为2900-5100公里左右。为什么负二层被认为是B层呢?下面是几个可能的解释:
1. 壳层命名法:在地球内部结构的命名法中,壳层习惯上以A、B、C、D等字母命名。A层代表地壳,因为它是最浅部的壳层;B层则在地球内部结构中位于A层之下,所以得到了B这个名称。
2. 体波速度区别:负二层是体波速度的转折点,即从高速的P波(纵波)进入到低速的S波(横波)的区域。在这个转折点处,体波速度发生了剧烈的改变,这也是地球内部不同结构层次之间的分界线。其中,P波速度为13-14km/s,S波速度为8km/s左右,而负二层内部的速度介于这两种波之间。因此,负二层被定义为P波速度大于8km/s,但小于13-14km/s,且S波速度不超过8km/s的区域。这个体波速度特征也是B层的重要标志之一。
3. 结构和成分:根据地震波传播的规律,可以推断负二层内部物理性质的差异。研究表明,负二层的物理性质与它周围的壳层和核层不同,其密度略高于外核,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负二层的体波速度特点,同时给它命名为B层提供了依据。
总之,负二层之所以被定义为B层,是因为它地球内部结构壳层命名法中的次序,以及其特有的体波速度特征和物理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