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卿相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怎样的一种物质和精神追求

2023-05-15 综合 25阅读
中国古代文人普遍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学将来能够为国出力,为民谋福,一朝登庙堂,致君尧舜上,上流芳百世,下光宗耀祖,也不枉十几年的苦读寒窗。
白衣卿相,偏正式成语。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引申为尚未发迹的读书人。
【解释】:白衣:平民的服装,也指平民;卿相:(卿,又做九卿,在古代汉人政权中已经可以视为万万人之上,位极人臣了,而相则指古代的一品大员,宰相。)后泛指高官。唐时为了对抗门阀,开始大规模采用科举考试,由此产生进士,由进士对抗门阀出生的官员。到了宋代,大量的出现科举官员,这类官员取代了门阀官员成为了官员的主流。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养“读书种子”一说,至此如果某白身的文人做出一首诗词,名动天下,那么他就可以在官员的大型宴会上光明正大的毁猜作为嘉宾出席,并且在当时,这种人不但不会让主人觉得丢脸,反而会让主凯余信人非常有面子,这种白身且出席官员宴会的人就被称为白衣卿相。
【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盯轮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