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校园网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2020-05-06 教育 108阅读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学校的表现和反映,是学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内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它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意识。培育校园文化,就是在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指导下,培育能被学校师生共同尊崇的社会文化,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促进、导向、约束、规范和教育的作用,对于学校师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提高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结构及职能
关于校园文化的结构与分类,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人们众说纷纭。就其性质而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就其形态而言,有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就其构成内容而言,有师生的精神产品、生活方式、价值趋向;就空间而言,有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室外文化等。大而言之,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它是学校校容校貌、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及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净化等有形的部分,是校园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外化形态。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奖惩条例以及许多其它的规定等,它是联系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纽带。校园制度文化既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又能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人际关系及校风、学风、教风、班风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等多种功能,能引导师生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维系在学校整体的目标之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决定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又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三者相联系,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开始就发挥着一般文化的共同职能:即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诸方面与既定的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即集中体现在它能优化育人环境,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因此,学校在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效,注重特色校园文化的培育,并着重突出以下特点:
1、思想性。这一特点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要考虑思想性。社会主义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握思想性就更为重要了,这正是校园文化育人职能的具体体现。校园文化中渗透着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和优秀健康的民族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把握人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艺术性。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其外显的物理环境应讲究艺术性,做到“润物无声”。校园错落有致的规划,别具特色而富含文化底蕴的建筑造型,舒心怡人的绿化广场,曲折婉约的读书小道,具有校园特色的雕塑小品……都可以发挥环境课程的功效,产生不同凡响的“以美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作为示范高中,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主题艺术活动(艺术节、体育节等),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创造中获得艺术熏陶和美的体验,锻炼和舒展艺术才能,而且还可以调剂精神,愉悦身心,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发挥“以乐育人”的作用。
3、有序性。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校园内师生必须依据共同的行为准则工作、学习和生活。学校应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这是制度文化在校园中的体现。校园制度文化对全体师生的言行举止起调节、指导和教育的作用,从而达到凝聚人心、整齐步伐的目的,使整个校园井井有条,校内活动井然有序。
4、地域性。每所学校都处于特定的区域范围之内,有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自己独特的办学历程,受着特定风土人情的浸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真正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校本的,就越是有意义的。
5、综合性。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达到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目的,提升学校的形象和品牌。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的历史沉淀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对内可以达到凝聚人心、统一意志、整齐步伐的功效,对外也有助于塑造学校形象。学校形象是一个学校在社会公众、家长、学生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学校形象是学校管理者的形象、教师的形象、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的形象、教育教学活动的形象、公共关系形象,是综合因素形成的总体印象。
三、校园文化的构建
基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我们认为,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科学构建校园文化,从课内到课外,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化层面上进行全方位的挖掘的培育,使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坚持以“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引领人文校园建设。 “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每个作为个体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都应得到尊重、信任和激励,校园中充满了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校园成了每个个体生活的乐园,发展的沃土。
1.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品位。以建设学习型校园、书香校园为目标,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方式,努力使教师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设计者、实施者、自我教育者,让教师自身的发展在长度上有终身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广度上有宽阔的视野,能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在深度上有科学与人文的底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教师的职业生命力得到不断增强,精神生活得到不断丰富,心理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实现情意与认识的高度统一。所谓情意,就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谓认知就是指理智、知识、理解能力。一堂好课,应追求情感、态度、价值“情意发展”与理智、知识、理解“认知发展”的和谐统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充满了人文关怀。情感不仅指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动机,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是每个教师的必需理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学生情感与认知的统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应坚持以校为本,注重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科交融,丰富学校课程内容。学校科研工作应坚持理念上升起来,工作上沉下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统一起来,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注重当今时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发展的最前沿,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一系列新的课程,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如“电影音乐欣赏”“文学名著中的化学”“数学与美”“美术与创意广告”“生活中的哲学”“《红楼梦》中的经济学”……选修课程涵益各个学科,涉及到多方面知识内容,这既拓展了教师的视野,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二)以“显性课程”的开发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1.激活校园集体文化。校园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沉闷,缺乏吸引力和向心力是校园文化未能很好发挥其各种育人功能的症结所在。改变这一状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激活校园文化环境,引进一些社会文化生活中生动活泼而又格调健康的内容和形式,为校园文化注进时代的色彩和生机。从教师方面看,学校党组织、工会、共青团要根据学校工作的实际及节假日,组织了丰富的文体活动,促进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学生方面来看,要将学生德育工作、团队工作中的集体活动具体化、序列化,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增强育人功效。在教师中,积极开展各项评先评优活动,激发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在潜能;在学生中通过评选各项先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立志成才。这一切,既全方位活跃了教师、学生的文化生活,又从多侧面多角度激活了校园集体文化。
2.强化校园规范文化。校园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师生依照一定的规范行事是绝对不容忽视的。校园的规范文化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约束机制的作用,促进师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要根据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依据《教育法》和《教师法》的规定,制定了体现校园意志、反映师生要求的规章制度,为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建设奠定基础,在制度上切实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走上健康的轨道。
3.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如举办校园文学刊物,创作适合本校特点的校园歌曲,开通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电视,开放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及时反映校园思想动态,跟踪校园热点、焦点,弘扬正气,宣传优秀人物及其先进事迹,指导师生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发展,为师生校园生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根据本校所处具体的地域特点和环境特色,开发乡土教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努力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各自的校园特色文化,体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三)以“隐性课程”健全完善和物化校园文化。 1.强规划,重管理,努力实现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感染和熏陶作用。因此,学校要坚持对校园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安排,统一布局,保证校园整体的协调、美观、干净、整洁,让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精神层面。
2.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注重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在适当位置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将国内外重大事件、科技前沿及学校办学思想、文化信息、工作动态、先进人物、艺术作品等进行规范展出,大力宣传;同时,充分利用走廊、教室、花园、绿地等设立名人雕塑,悬挂固定宣传标语,办好规范化黑板报,设置温馨警示语,建设好校园的“走廊文化”,让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3.努力拓展社会、学校教育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内涵,站在社会大背景下,建设与学校紧密联系的德育教育基地,拓展了社会与校园文化外延。坚持抓好军区共建、警民共建,社区与学校共建等,加强与街道、社会的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协作,做到家校同步,内外结合,达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合力育的办学目标。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构建和谐育人环境,这既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学校自身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新的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全体师生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坚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不断增强育人功效,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达到实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