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钱的铸行高峰

2020-10-28 综合 58阅读

从汉代到五代十国的发展,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自南宋理宗朝后,铁钱开始走向衰落。元、明两朝基本未兴铁钱,到清代咸丰时期出现短暂的回光返照。铁钱流通虽不系主流,却从汉至清末铸行近两千年,在中国货币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中国铁钱自西汉始铸,几乎各朝都沿袭续之。西汉早期的半两,公孙述铸的五铢,王莽货币中的大泉五十和货泉,南梁的五铢,唐时期的开元,五代十国的永隆、永通泉货以及金代的正隆等。纵观铁钱的发展里程,可以看出铁钱在中国货币史上层出现过三次铸行高峰,铁钱成为本位币与铜钱并行流通,在经济贸易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推动货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下面对铁钱铸行的两次高峰简作略述:
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历时十年,《隋书·食货志》曰:“至普通中,乃议尽罢铜钱”。南梁政府铸行四种五铢(即四出五铢、大吉五铢、大通五铢、大富五铢)铁钱,主要是以禁止铜钱流通为前提。这是继公孙述后一次大规模的铸行铁钱,并成为本位币。对南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货币制度的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可称为梁朝货币史上的黄金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分裂,政治动荡,经济凋敝,造成货币流通混乱不堪,虽有不少铸钱,但数量较少,民间多用旧钱,而铁钱的使用占据优势。五代政府曾一度下令禁用铁、铅钱,无济于事,民间流通货币乃是铜钱并用。尤其在十国,不仅统治地区广大,人口众多,不少政府大量鼓铸铁钱,其数量之巨,造成币值下跌,政府为挽救铁钱的流通,下令以一当十与铜钱并行流通。五代十国先后铸行“永隆、天德、乾封泉宝、永通泉货”等各制铁钱,除此之外,其它政权也曾铸过微量铁钱,各朝政府的铁钱均是伴随铜钱并行流通,再次将铁钱的铸行推向高峰。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