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区内的文物古迹主要有新石器时期的半坡遗址、米家崖遗址、殷商时期的老牛坡矿冶遗址及东周、战国、汉、隋、唐、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遗址23处,墓葬31处,碑刻190件,其它7件。1988年,普查全区文物点244处,已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其中属国家级保护单位1处(半坡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老牛坡、新寺、斡耳垛、米家崖、霸陵、薄太后墓、窦皇后墓等。黄巢堡是当年黄巢义军攻打长安时屯兵之处,这里山险、林密、水阔、谷深。十万甲士用头巾兜裹,从长安城外运回黄土,铺平了这座练兵台,至今有金戈铁马声回荡。黄巢堡景区以湖光山色、幽谷飞流、苍山叠翠为主要景观。
“黄巢堡”位于西安城30公里的东骊山腹地。群山环抱,溪水环绕,四季常青。当地自古流传下来的四句诗描述道:“上有青松盖顶,下有四水围城;前有千山掩护,后有五龙护送。”她犹如窈窕少女,却纱幔遮掩不漏真容,她近在咫尺,却至今鲜为人知其“庐山真面目”。
“黄巢堡”古时人称“九龙山”,方圆十余公里层峦叠嶂,沟壑连环,纵横交错,形成封闭之状,地势险峻如同兵阵;群山土岭之中生长着松柏、刺槐兼杂杏、栗、核桃等野生果树,各种灌木、修竹茂密,谷幽林深,到处清泉溢出,溪水潺潺;常见狐兔奔走于沟坡,雉莺飞逐于林间,百鸟啾啾,蹄声婉转,蝉鸣此起彼伏,蜜蜂振翅鸣奏,彩蝶起舞追逐,漫山遍野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吐芳证言。更有神奇妙趣之景、沟边岩畔怪石嶙峋,或似窝虎盘踞、金蟾望天、群马争饮,或如牧童弄笛,诗翁对月,众僧拜佛……令人目不暇接,凭尔尽意想象。
今日的“黄巢堡”山清水秀,四季景新。云白如棉飘动,雾霭如纱时生时消,忽晴忽雨,气象万千,山风徐徐,香随飘至;沟坡遍布果园,山果随季不断,林荫深处藏房舍,坡上劳作耕田,树杈顽童采果,三五村姑聚闲谈,一幅真实的田园诗话,身临其境,顿有飘然仙境之感;当地流传着许多神奇故事,都同具体的山、石、林、水有关。这里已被开发为“黄巢堡森林公园”,欲寻世外桃源处,邀友一行到此来。
据史料记载,隋唐末年,(公元875年)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揭竿而起,自称黄王“冲天大将军”。先在南方福州、广州等地转战,公元881年率军从山东西进,一路英勇奋战,攻破潼关,占领了唐都长安,与当年12月在含元殿登基,建立了大齐农民政权。883年,由于起义军内讧,朱温叛变和唐王朝反攻重兵包围剿杀,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斗争失败了,同年4月义军撤离长安。据民间流传,黄巢撤出长安城后,为了再攻长安,屯兵养马,将部队隐藏在东骊山深处这个群山环绕、林木茂密、沟壑纵横、形如口袋、易守难攻的地方。这里既能藏兵,又距长安城很近,可以在攻城时形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足见此地之隐蔽险要。
历史沧桑千载,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英雄言志诗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脍炙人口。黄巢在此屯兵养马,体恤百姓,为民除害,深受人民爱戴。义军撤后,当地人将原“九龙山”改为“黄巢堡”,以示世代纪念。汉文帝霸陵,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汉文帝刘恒之墓。位于白鹿原北侧、席王街道莫灵庙村南侧,距西安十余公里。陵基依坡而成,气势磅礴,尤如凤凰展翅,故当地群众把此地叫做“凤凰咀”,也称青风山。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157年),七岁时(公元前195年)被其父封为代王。执政其间,执行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地税、赋投和刑狱,使农业生产有恢复发展,粮满仓,社会安定,钱无计其数,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生活简朴,其陵墓依山而采,借势而建。陵中陪葬品皆为泥烧制的陶器,但没有金银珠宝殉葬,就连一般的青铜器也没有;送葬仪式也很简单,所以民间有天葬汉文帝之说。汉文帝平生恭爱父母,直至临终时还吩咐其妻窦皇后要款待其母薄太后,愿以死后顶妻背母报其恩德。后汉文帝陵与其母薄太后南陵、皇后窦陵即按顶妻背母状安置,为后世赞誉。
汉薄太后南陵为汉文帝刘恒之母一一薄氏之墓,位于狄寨乡鲍旗寨西北。鲸鱼沟位于白鹿原狄寨镇南2公里,为灞桥区与长安县交界。沟内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阳春山花遍野,争奇斗艳;炎夏浓荫蔽日,凉意袭人;深秋红叶烂漫,如火如荼;朔冬群岭银装,玉树梨花。植被茂盛,竹林青翠蓊郁,清泉叮咚曲折,碧水粼粼,微波荡漾,飞瀑悬幔壮观,飞珠溅玉,被誉为西安名胜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