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讲的是什么?

2020-05-02 综合 108阅读

第一部: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便要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第二部:

内容自永乐帝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著《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帝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

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在土木堡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第三部:

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

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一个心怀天下力争求良。但随着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各种荒诞事情层出不穷,大明帝国岌岌可危……

第四部:

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

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作者也详细地讲述了戚继光抗倭寇的传奇事迹。

第五部:

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

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第六部:

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

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

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努尔哈赤部落除外),成为一代枭雄,但却因努尔哈赤讨好他,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大结局:

对整个明朝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

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

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扩展资料:

整部书都在讲权力斗争的事,皇帝与大臣的斗争,大臣与太监的斗争,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皇帝走了一个,又换一个,大臣也总会很快有人接手,继续做着相同的事。

在这个权力的构架里,一个又一个的别具一格的皇帝,掌管着这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如朱元璋为了皇权永固,本着凡事要么不做,要不做绝的方针,一个个的将开国功臣玩死。

读书之后,会对朱元璋心服口服,这个人夺取天下真不是偶然的,朱元璋和其他开国皇帝一样,既是一个很会打仗的军事将领,又是一个会治国的政治家。

为了长远利益很能忍耐,为了废除丞相制度,纵容但是的宰相胡惟庸犯案,最终将权力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所以即使后面权臣的权力再大,太监再怎么擅权,还是皇帝最大。

自从朱棣设立了内阁之后,内阁首府就像以前的宰相,这个百官之首,是所有当官的人的最高追求,位极人臣,治理国家,能坐上这个位置的都不是泛泛之辈,之所以明朝那几个昏庸皇帝在位时,国家机器还能照常运作,就是因为还有个干实事的内阁在撑着,能进内阁的人也都是经过层层磨练后才光荣入选的。

这使得内阁很少有混饭的,才出了杨廷和、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等,一个又一个治世的能臣,也才使得明朝统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另一个权力的分配者就是太监。

最开始分给太监权力的是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为了制衡大臣,就开始让太监学习文化,然后让他们代替自己批改大臣送来的奏章,这个好皇帝没想到这个开端最终断送了大明朝。

对皇帝来说这些太监不坏,因为就是明朝那些出了名的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都很听皇帝的话,所以就算皇帝知道他们贪污纳贿也包庇他们,因为太监是皇帝对内阁的一种手段。

历史是一个舞台,是一个争夺权力的游戏,各个演员为了相同的目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组成了这个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

古人为了留名于世,各色牛人纷纷加入了这个权利斗争的行列中,历史只会记住那些演绎历史进程的人,而决定历史进程的人则是那些掌握权利的人,普通的贫民注定了淹没于历史的洪流当中,整个明朝绝大多数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都参与到了权利的争斗当中,他们的故事,成了历史的故事,他们的智慧成了历史的智慧。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当时各色精英上演着一幕幕的精彩画面,这当中有喜欢的人,都敬畏的人,还有讨厌的人,懦弱的人可以从这些人身上找到勇气,愚笨的人可以从这些人身上学到智慧,他们的生活百态已经结束,我们的生活故事还在继续。

变得只是演员,内容都不会差的太多,我们故事也会成为历史,读史明智,此言不虚,读吧才心虚的说一句,“小子,要学的还多着呢”。

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好看,是因为作者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讲古人的故事,作者对明朝的历史了如指掌,信手捏来,最要的是作者不光知道了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对每个角色的性格、品德、能力都一清二楚,对故事中的每个重要人物都做了全面的分析。

于谦的刚正不阿、尽职尽责,王振的求权心切,放下自尊直走捷径,小人得志后狂妄自大,读过后那才子佳人,不畏强权的忠义之士,都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站在了你的面前,这是一本人情味十足的书。

作者还对明朝出现极具创造性,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做了深度的剖析,如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作者将其一生现象在我们面前,对他的学术做了解读,对他的一生做了肯定。

总之,在帝王朝下,权力争斗的主题下,各个牛人演员的表演下,组成了这个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虽然作者一再强调自己尽最大努力尊重历史,但是永远没有百分百真实的历史,只有百分百的历史故事,这本是让你读着不会觉得枯燥的历史故事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那些事儿》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