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好农村中学自然小班化的优势来促进语文课堂有效学习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度和期望值都急切走高,农村学生通过“择校”进入城区学校就读已成普遍现象,到了初中更是择校成风。计划生育政策的得力执行及城镇化的推进,更加快了农村中学自然小班化的进程,二十来个学生一个班级的比比皆是。这种自然小班化无疑正迎合了当前时代的发展。查阅国内外资料,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据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多了教师就会顾此失彼。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由于小班人数少,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可以对每个孩子施之以爱,使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从而乐于接受教诲,乐于投入学习活动,乐于与教师形成愉快的合作教学关系,开发出融洽师生关系所孕育的巨大教育潜力。在小班化的课堂上,学生所平均占有的时间成倍增加。比如我班上20个学生,一节课中有的学生可以拥有多次表现机会。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讨论和交流时间更充分,教师能仔细耐心地倾听学生到底提出了什么问题,并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题目组织讨论,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得到圆满解决。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动力。在互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如果遇到教学内容需要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时,小班教室就有足够的空间来实现。爱因斯坦说:教育应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去负担。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也可通过反思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不留课堂“死角”。可见自然小班化为促进农村中学课堂的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通过明确语文课性质定位精简教学目标来促进语文课堂有效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越来越大。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工具性”是最重要的。因此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必须精简教学目标。《道德经》中说:“少则得,多则惑。”农村中学的大部分学生,上课时注意力较分散,如果课堂学习内容太多,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和厌烦。我认为其学习有效性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目标的模糊随意,不够精简。学什么决定了怎么学。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面面俱到的目标,实现不了等于面面不到,尤其是超出学生水平的拓展,除了让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外,毫无意义,并且影响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比如我听我们学校一位老师上的课《观潮》,就有此感。对于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这节课的目标重点应该是通过朗读和讲解文章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从而感受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可是这位老师却舍本逐末,花了很多时间去讲作者和背景,后面拓展时又花了很多时间讲周密的思想,并且与《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进行思想上的比较。一节课老师讲的津津有味,而学生却云里雾里。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发生了什么变化,得到了什么样的发展,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虽然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但我们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目标精简了,重点准确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三、充分运用导学案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指导来促进语文课堂有效学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书不读熟不开讲”,这点在农村中学尤其重要。我们在上阅读课时常常会发现,总是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压抑,学生情绪低迷,一问三不知,老师只能很无奈地自问自答唱独角戏。这时候我们总是怪学生不配合,其实我觉得应该是我们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指导,学生不熟悉文本所致。文本是课堂学习中联系学生和老师的纽带,不熟悉文本的学生怎么去积极参与、互动合作、思考探究呢?阅读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课堂学习效率如何,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内在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亲密、深刻、流畅和完整。如果学生对课文还不熟,自然课堂上就只剩下老师和文本的对话。老师在教教案,没有学生的学习生成,只有偶尔几个好的学生附和几下,生生互动更无从谈起,课堂学习效果当然就不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如果课前预习指导得好,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精力集中,讨论精彩。
因此,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布置学生预习,并给予有效的预习指导,课堂讨论等环节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比如我们学校教学成绩最突出的陈老师,讲课前总是先提问预习情况,如果发现还有同学没读课文,就不惜停下来让学生再看书,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实践证明,课前经常预习的学生比不预习的成绩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