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对生态旅游者常用的管理措施

2020-05-24 旅游 166阅读
一、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
旅游者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颇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有必要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规范性管理。这种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科学区划分流和疏导游人,合理确定与控制生态环境容量和经济总量,避免生态旅游区超负荷接待游人。
(一)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管理的目标
1.促进旅游者满意度的提升
满意度是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景区停留游览之后对整个游览经历的个人感知评判,该评判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景区的资源、景区的环境、游玩的心情、行程的安全度等。对游客的管理可以促进上述四个方面的优化,从而提升旅游者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满意度。
2.强化对旅游过程的控制
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就是通过对旅游主体实施全程控制和管理,将旅游过程置于管理者的掌握和控制中,保证旅游全过程的流畅性、安全性以及满意性。对旅游过程的控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旅游者个人行为的控制,其二是对旅游者的流动规模和流动方向的控制。这两个层面的控制都必须以整个生态旅游景区统筹管理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生态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者实现合理的组织,避免因旅游者拥挤而出现游程中断或暂停,保障旅游者获得最佳的空间感受和旅游经历,同时也确保管理者对旅游全过程的安全性实施监控。
3.优化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效益
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从本质上看,是为实现生态旅游景区效益的最大化。生态旅游景区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旅游者行为规范化来说,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的管理能够减少因旅游者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降低旅游者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巨大生态压力,使生态旅游景区中的生态环境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对旅游者进行事先的行为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旅游者因不遵守规则而造成的意外伤亡事故,因此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有助于增加生态旅游景区的社会效益。同时生态旅游景区中旅游者的安全也成为生态旅游景区树立品牌形象、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在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景区形象和品牌较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管理的内容
1.规范旅游者行为
规范旅游者行为是指从道德标准出发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加以纠正。生态旅游景区中常见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包括:乱扔乱刻,破坏公共设施,损害树木,践踏草坪,随意给动物喂食,随处吸烟和点火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被视为不文明和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在生态旅游景区中由于旅游者在新环境中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淡薄而时有发生。为此,生态旅游景区应采取措施,对旅游者进行行为规范。
2.对旅游者实行环境意识教育
环境意识又称生态意识,其核心是具有生态意识成分和特征的环境伦理。生态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态知识、生态规律、生态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环境伦理、生态文化理论及审美知识等。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要使游客真正懂得作为一个生态旅游者,必须履行生态义务,奉行生态道德,提倡生态文明。
3.保障旅游者安全
在自然型生态旅游景区中,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如不加以制止或限制有可能演变成为事故或灾难,因此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管理应该根据不同的生态景区环境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行为的指引,避免因旅游者行为不当而引发各种悲剧。
4.保护生态旅游景区资源
保护生态旅游景区资源主要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对旅游者流量、容量方面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是针对资源保护的措施,防止人为破坏。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