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部著作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020-04-27 文化 151阅读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很多,如: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春》《秋》;老舍的 《茶馆》;鲁迅的《呐喊》等。
1、曹禺的《雷雨》
《雷雨》是我国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经典和里程碑。
《雷雨》故事讲述了二十年代某年夏天的一个午后,从济南来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的鲁侍萍,在这里和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不期而遇,由此引出了三十多年前的事件,周公馆中所有人物的命运因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三十多年前,周朴园和鲁侍萍曾经是一对恋人,迫于家庭的压力,周朴园抛弃了鲁妈,改娶了一个富家女子。鲁妈的到来,引发了这个家庭的巨大危机:名为母子实为情人的繁漪和周萍,名为恋人实为兄妹的周萍和四凤,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最终暴露了真相。在命运途中苦苦挣扎着的人们,其悲惨命运深深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我们看到,一场悲剧已经不可避免。
曹禺一生致力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把笔触深入人物内心,让他们释放巨大的能量,通过戏剧冲突展示人性的追求与幻灭,心灵的压抑,震颤与燃烧,作者把强烈的爱憎与思考渗入到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引导读者,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完人物的心灵命运。
2、巴金的《家》《春》《秋》
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年。第一部写于1931年,以《激流》为题,从当年4月18日起,到第二年5月22日止,断断续续地在上海《时报》上连载了一年多,1933年5月出版单行本时,作为《激流》之一改题《家》。《春》的写作从1936年开始,在《文季月刊》上连载了十章,后因刊物停刊而中止,直到1938年2月才写完,单行本同年4月出版。《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一气写成的,这段时间每晚写五、六个小时,边写边送印刷厂付排,5月初结稿,7月即出书。
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在巴金的心中酝酿了多年。
3、老舍的 《茶馆》
《茶馆》以北京裕龙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三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全剧共分三幕,作者以极其精湛的笔端和巧妙的艺术手法,截取了横贯半个世纪的三个旧时代的断面,通过茶馆这个小窗口以及出入于茶馆的北京各个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和他们的举止言谈折射出整个社会大背景。全剧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但却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中心,历经三十时代几十个人物的生活变化,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老舍先生在剧中不仅成功地塑造了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样一些饱含旧社会人间沧桑却不丢中国人骨气的人物形象,也刻画了刘麻子、庞太监等旧中国地痞、流氓的丑恶嘴脸。作品的主题在于,这些人物身上,充分体现出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从而看到了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必然性。剧作家没有以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老农民来完成推翻腐败的旧社会这个主题,而写出了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这些人同样也能完成这个主题。这样描写的深刻之处在于,连这些人都活不下去了,社会已经坏败到了什么地步!王利发精明、善良、勤劳,善于经营。他胆小怕事,本着莫谈国事的处世原则,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度日。可是,他越怕国事,这国事就越是不断地往他的茶馆里钻。他信奉改良主义,可改来改去,这茶馆越改越糟。在第三幕里,王掌柜似乎看透了一切,他也变得老于世故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见人陪笑、作揖、夹着尾巴做人了。他也敢骂国民党了。人生的磨难,使他变得倔强起来。可最终这“国事”逼他上了吊。临死前,他把家人打发到解放区去,自己和常四爷、秦二爷聚在茶馆里撒起纸钱来。三位老人苦中作乐,为自己送终,聊以自慰。王利发在弥留之际才领悟做人的痛快,因为他道出了多年积郁在心里的话。一辈子渴望改良的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了。这就是王利发的人生悲剧。应该说,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的主题上,其戏剧观念具有新的突破。当时,有的朋友建议他以康顺子的悲惨遭遇和康大力参加革命为全剧主要线索发展剧情。老舍先生拒绝了这个建议,大胆、执著地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走下去。实践证明,老舍先生在《茶馆》这部杰作里十分完满地实现了恩格斯著名的精辟论断:“我以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老舍自己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茶馆》的成功创作,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艺术追求,那就是“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人物对话必须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可以说,《茶馆》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茶馆》于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该剧圆满地展示了老舍作品所独有的“京味”风格,堪称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话剧精品之一。《茶馆》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剧目。1980年9月至1986年,该剧组先后出访西德、法国、瑞士、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欢迎。可见,《茶馆》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也为新中国话剧艺术带来国际性的荣誉。
4、鲁迅的《呐喊》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收录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原收十五篇,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1924年5月第三次印刷时起,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1930年1 月第十三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作者生前共印行二十二版次。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