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2020-05-18 文化 57阅读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从道家治国的实践来看,不管是齐威王治下的齐国还是吕不韦执政时期的秦国,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像汉宣帝说的那样,是“霸王道杂用之”。即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每当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另外道家老庄派和杨朱派对中国传统政治也有影响,他们代表着政治上的隐逸和出世倾向;使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政治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态度。同时,老庄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为准则,主张道法自然缘道生法,不但说明了法律合法性的来源,划分了无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还为道家治世铺平了道路。并且对儒家法天和春秋决狱的思想也有一定影响。也对单纯的依法治国是一个警示。其次, 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认为民间有自发形成自我约束规范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以民情和天道为基础形成的自然规范,远比统治者煞费苦心设计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则。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吸纳,成为一项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则。所以后世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民间的细作(如田土、婚姻等)均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最后,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宽刑简政,所以崇尚“简、平”的法律审美观。这一审美意趣也影响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审美倾向,最终上升到“法贵精当”、“宽严适中”等法律的实质美学,成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审美原则,也成为衡量一个朝代法度优劣的标志。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这些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反战论;第二,不得已而战;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胜刚强。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许多人将《老子》、《鹖冠子》当兵书看待,同时将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具有相当军事谋略的人当成了道家。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对如何认识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危害至今还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而在这种有机的科学思想体系形成过程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最为突出,道家道教不仅严格区分了普通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还通过道进乎技”、“顺应自然”、“以道驭术”、“悟性思维”等思想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技术发展,同时还通过稷下道家、吕氏学派、淮南学派、道教组织等道家道教“科学共同体”对中国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道家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思想和这种有机科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蕴含的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机械科学思想的发展,让古代中国的科学理论水平远不如古希腊,并让中国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却使中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技术大国和技术强国。都江堰、长城、苏州园林、丝绸、瓷器、风箱乃至钻井等等,至今风采依旧,向人们述说着中国古代技术的辉煌。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许多近现代文学艺术大家,如鲁迅、郭沫若、胡适、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施蛰存、沈从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韩少功、阎连科、高行健等,都曾受过道家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也有浓厚的道家意味,以至于有人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看作是“庄子的凯旋”。综合来看,道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审美观上,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就是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私家园林“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意境;体现在音乐艺术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同时道家主张无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如建筑的亭台楼阁:“江山无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皆尽虚实之妙;诗中绝句“无字处皆其意”,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美;中国画也是多在一幅空虚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上同样讲究“潜虚半腹”,“笔不周而意已周”。同时,由于道家思想与盛世关系密切,所以有助于增加文学艺术的豪气,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疗创伤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学艺术旷达放逸的艺术风格。另外,道家主张高下相随正反相倚,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结构。如楷书的“逆锋落笔”:“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国建筑,尤其是园林,总爱追求一种欲显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复之效果,小说戏曲的故事进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后中间经过无数的曲折,最后又由分到合,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6、其他影响。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中华武术、茶道等也

中华文化之根

有巨大影响,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易经》和道教的诸多思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手段,以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风水环境、道乐书画,茶养、食养、药养、节欲、辟谷、食气等多种方法。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培补精气、锻炼筋骨,颐养脏腑,调理肌肤。达到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 至于中华武术,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响,国际功夫大师李小龙,就曾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讨论过道家思想与中华武术的紧密关系。具体来说,道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哲学思想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的观点来解释武术的本质。在方法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师法自然”等思想,作为武术技击思想的指导原则,并追求一种“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语)的境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极拳,它刚柔相济、虚实相应、动静相宜、开合有度、圆活顺达,可以说与道家思想达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