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日本军国主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与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按照国际惯例,交战国一旦长期开战,都会宣布断交进入战争状态,然而抗日战争进行了10年,中、日两国政府竟然都没有正式宣布断交,也未宣布进入战争状态,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才正式向日本宣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初,蒋介石虽感事态严重,但仍心存幻想.事变第3天,他让外交部长向日本驻华大使发出照会,要求与日本进行谈判,和平解决战事,但谈判建议很快遭到日方拒绝.此时的日本强硬派军人已占上风.他们的口号是“军刀既拔出,焉能不见血而入鞘!”日方的强硬态度使蒋介石受到极大刺激.7月16日,蒋介石指示国民政府行政院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对日宣战问题.经过对抗战敌我态势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分析,与会人员认真权衡对日宣战可能产生的利弊后认为:不宣战、不绝交是中国目前对日关系的上策.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1、由于中国目前极度落后,军用品不能自给自足,绝大部分须依靠外国进口,如果公开对日绝交宣战,日本就会以交战国的身份通知各国禁止一切军需品和军需原料输入中国,并切断中国的海上运输线,而中国则没有能力保护大量的外国援华物资由海上输入中国。
2、中国在近几年的整军备战中通过德国军事顾问团刚刚整训装备起几个德械师,当时在德国还有大量预定的重要军事装备没有到货,如果宣战,日本就会名正言顺地迫使德国取消对华军售,这对中国的持续抗战十分不利。
3、如宣战,中国在日本的侨民将被驱逐或拘捕,而中国目前又无撤侨和护侨的能力,相反日本在华侨民则可迁入英法等国租界继续发挥侵华第五纵队的作用,而中国政府却无法驱逐和干预.
因此,在此后相当长的抗战中,国民党政府一直采取着一面守城一面媾和的策略.
日本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同中国一样对宣战问题十分重视,其内阁曾多次就与中国宣战和断交问题进行讨论,但均未取得一致意见.军方的一致意见是“以不宣战为宜”。其理由是:宣战虽然可以阻止中国与第三国的经济往来,最大程度地切断中国军事装备的输入,但日本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大部分军用物资原料要靠国外进口,如果宣战,同情中国的国家就会限制对日战略原料的出口,日本甚至还会遭到国际上的经济制裁,这对日本来说无疑是弊大于利.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形势的变化使蒋介石彻底放弃了对日媾和的念头.1941年12月9日,中国正式对日本及德国、意大利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