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素称“癌中之王”,恶性程度高,病死率高。全球每年新增肝癌患者60余万人,其中超过一半在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肿瘤谱的第二位。肝癌发病初期往往没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多数在明确诊断时已属于中晚期。晚期患者的存活期一般仅3—6个月。早期发现对于肝癌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要战胜凶险的肝癌,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早期发现和诊断。
怎样才能早期发现肝癌呢?首先要确定肝癌发生的高危人群。凡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丙肝抗体阳性,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
1.年龄35周岁以上;
2.慢性肝炎病史5年以上;
3.家族中已有确诊肝癌患者;
4.长期酗酒者;
5.母亲垂直传播的肝炎;
6.长期食用腌腊、烟熏、霉变等食品者;
7.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工作负荷过重或长期精神压抑者;
8.器官移植患者。
确定了上述高危人群,然后对这些人进行定期的、连续的追踪检查和观察,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有效方法。具体做法是:
1.定期进行甲胎蛋白(AFP)测定:开始每3个月在检查肝功能的同时检查AFP,如果慢性肝病活动时有AFP升高,一般开始于ALT升高2~4周之后;ALT下降后2~4周,AFP也开始下降。如果ALT降低或正常,AFP不断升高,就要高度怀疑肝癌。AFP如无异常,开始每3-4个月检查一次,然后坚持每半年检查一次。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不到20微克/升;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导致甲胎蛋白进行性升高。我国肝癌病人中,约有60%~70%AFP高于正常值,如AFP≥400ng/ml持续1个月,或≥200ng持续2个月,无活动性肝炎证据,并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即可做出肝癌的诊断,假阳性率约为2%。但甲胎蛋白并不是肝癌特有的,一般情况下甲胎蛋白升高时还要配合进行影像学检查。
2.肝胆B超:坚持每半年作一次B超。B超是一种经济、没有放射性的影像学检查,是人群中肝癌筛查的重要手段。B超声显像可确定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好的超声仪以及有经验的医师仔细检查能检出1cm直径的肝癌。当B超提示肝内有实质性占位时,结合AFP升高要高度怀疑肝癌的可能性。甲胎蛋白升高同时B超显示肝脏肿块,诊断肝癌的准确性高到90%以上。还要进一步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以确诊或排除。
3.CT和磁共振成像扫描:是进一步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
CT是目前检出肝癌最敏感的方法之一,采用适当的增强方法,病灶检出率可在90%以上。有时CT对小肝癌、等密度肝癌和不典型肝癌的诊断仍有一定难度,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判断。
磁共振成像(MRI)是肝癌定位诊断很有用的方法。MRI与CT检查相比有如下优点:①能多平面成像(即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种图像),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②无放射性损伤,也不需常规造影剂,避免了不良反应;③检测的灵敏度很高,对良恶性肝脏肿瘤的鉴别,尤其是血管瘤的鉴别优于CT;④平扫即可显示门、肝静脉分支,其检出极限目前为1.5cm肝癌。MRI检查的缺点是检查费用高,成像时间较长,呼吸运动可干扰肝脏成像,造成影像模糊。因此,目前尚不作为肝癌的常规检查。
另外,有下列情况时应引起注意:
1、低血糖症:有研究报告显示肝癌病人低血糖的发生率为19%—36%。肝癌细胞异位分泌胰岛素或胰岛β细胞刺激因子促进血中葡萄糖的利用,从而诱发低血糖;肝癌细胞因代谢旺盛,需要大量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但却不能制造葡萄糖,故进一步加剧低血糖。
2、红细胞增多症:肝癌病人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为20%—38%。但肝癌病人在红细胞增多的同时,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均未见明显增高,临床上出现红细胞增多的症状和体征(如面红、多血质征等)。
3、高脂血症:最近有研究报告显示,肝癌病人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为11%—17%,且血脂可随肝癌病情的进展而不断升高,临床上出现高脂血症的症状和体征如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故长期肝硬化病人、慢性肝炎病人或其它肝病病人如无明显其它原因出现高脂血症,也应视为罹患肝癌的一个危险信号。
4、高钙血症:有15%—20%的肝癌病人可伴发高钙血症,也可同时伴有低磷血症。
在一部分患者需要用细针穿刺法或腹腔镜检查取得少许活体标本,作病理学诊断。还要注意与肝血管瘤、肝血管肉瘤、肝囊肿、肝结核、转移性肝癌、肝寄生虫病等疾病作鉴别诊断。
肝癌的早期诊断,对现代医学来说早已不是难题,关键是对高危人群随访监测。也就是:高度重视,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