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根据正史材料和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等材料,由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加工成书的。
作者罗贯中(约1310--1385),名本,一说名贯,山西太原人,生平事迹不详。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动乱时代,明王圻《稗史汇编》说:“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明贾仲明《录鬼薄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说他还当过张士诚的幕宾。由此可见他原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后来才从事小说创作。他多才多艺,创作非常丰富,小说除《三国演义》外,现存尚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但大都经过后人的改编修订。另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据说他还是《水浒传》的撰写者之一。
《三国演义》主要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全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斗争故事。它通过各个集团是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描写,广泛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的黑暗和动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丑恶的本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动乱年代的灾难与痛苦,以及人民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同时它也表现了作家向往仁政,暴政的政治思想。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利用又互相残杀的复杂矛盾斗争,深刻而又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
小说写汉灵帝死后,其兄何进掌权,以张让为宦官集团“十常侍”设计杀死了何进,袁绍又杀了宦官。接着是西凉刺吏董卓起兵赶走袁绍,立汉献帝。曹操发檄文会集诸侯讨伐董卓。在会师讨董的过程中,诸侯各怀异心,互相观望,不战自溃。最后王允设计杀死董卓,董卓的部下李、郭又互相攻伐,终于两败俱伤。随后曹操、孙策先后崛起,各霸一方。曹操灭吕布、袁绍,挟天子于许昌;孙策战刘繇,打严白虎,占领东吴一带。孙策死后孙权继位,与曹操大战于赤壁。孙权联合刘备击败曹操后,坐稳江东的同时,也让刘备壮大起来。刘备趁孙、曹休战之机,以荆州为根据地,西进取蜀川,建立了与曹操、孙权平起平坐的新政权。公元220年至222年期间,曹操之子曹丕、孙权、刘备先后建国,分别号称魏、蜀、吴。之后三国互相厮杀数十年。曹丕死后传位曹睿,最后传到曹奂,被司马懿设计夺了政权,然后先打败蜀国刘禅,再灭吴国孙皓。统一中国。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第一个写成《水浒传》的人相传是施耐庵,以后又经过了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增删润饰。关于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保存下来的可靠资料很少,相传他是元末明初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据说在元末中进士,在鱼塘(今杭州)当过官,后来归隐,创作《水浒传》。另外,《水浒传》的作者也有署名罗贯中的,有的材料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但缺乏确凿证据。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故事。第一回先说宋仁宗时有个叫洪信的人在江西信州上清宫放走了一百零八个妖魔,假指后来占据梁山的一百零八名好汉。这一回可以当成小说前言暂且不管。然后从第二回开始先讲高俅发迹,暗示乱从上作,官逼民反。主要讲了林冲、武松、宋江等人被政府迫害,最终聚众造反上梁山。后来聚集了一百零八名好汉,与贪官污吏对抗,同时又期待宋王朝的招安。终于宋皇帝对他们进行了招安,将他们纳入政府军队里了,又被贪官指派去打辽国、田虎、王庆、方腊。好不容易打完了,一百零八将死的死,走的走,剩下留在朝中当官的,不多久也陆续被贪官逐一害死了。
《西游记》
《西游记》虽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密麻麻小说。它是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出现的又一部群众口头创作和文人再创作相结合的作品。
吴承恩(1504?--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出身于一个由小官僚而没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家庭因无权势,经常受到官府胥吏的敲诈欺压。他的父亲很喜欢读书,又好谈论时政,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吴承恩自小聪明好学,很有文才。“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到壮年时,他所写的笔记小说,表现出幽默诙谐的风格和生动活泼的文采。但是在科场上他却屡遭挫折,直到四十岁左右才补上一个“岁贡生”。以后就读南京国子监,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因性格傲岩,“不谐于长官”,不久被诬入狱。出狱后又补为荆府纪善,不就任即退职家居,直到去世。
《西游记》共一百回书,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前七回写孙悟空出生、成长、学艺、称王到大闹天宫,后八十八回主要写孙悟空联合猪八戒、沙和尚一道,保护唐僧由大唐出发,历经重重劫难,一路降妖伏魔,前往西天大雷音寺取经。中间五回有关唐僧出世等情节,只是两个部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红楼梦》
此书为曹雪芹贫居北京西山时创作的。从乾隆六年(1741年)开始动笔,共“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大约初稿题名《风月宝鉴》,后又用过《金陵十二钗》、《情僧录》、《石头记》等名称。
曹雪芹(1715年?--1763胩2月12日),名?,字芹圃,号雪芹,满洲正白旗人。祖上原是汉人,约明末编入满洲旗籍,身份是“包衣”(满洲贵族的家奴)。清兵入关时,雪芹的先祖以军功为“从龙勋旧”,受到清朝统治者的器重。康熙二年,雪芹的曾祖曹玺到南京任江宁织造,曹家先后任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之久。曹家忠于职守,深得康熙宠信。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驻骅曹家,仅曹寅就接驾四次。康熙死后,曹家开始走下坡路。雍正即位以后,对曹家特别忌恨。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家,从此一落千丈,衰败下来。而到乾隆时又遭一次巨变,终至一蹶不振。曹雪芹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贵族生活。家庭衰败之后,他移居北京,基本上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雪芹》)是他在北京期间生活的写照。1762年,他唯一的爱子不幸夭亡,对他的打击很大,于是感伤成疾,竟至一病不起。这一年的农历除夕(公元1763年2月12日),他便“泪尽而逝”。靠几个朋友帮助,他被草草殡葬在北京西山的一个荒坡上,终年不到五十岁。
《红楼梦》在曹雪芹生前基本完稿八十回,八十回以后的一些残稿,在传阅中“迷失”。后四十回传说是为了给乾隆皇帝看,和绅找程伟元、高鹗等人续写的。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变化以至全面崩溃,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黑暗、腐朽以及不可克服的内部矛盾,提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封建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其中着力描写贾府,就是这个家庭所寄生的封建社会末世的缩影,作家通过贾府衰亡过程的描写,多方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与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