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政府应如何运用法律思维进行决策
你问的比较专业,所以我以专业角度来说,目前就业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下:一、加强宏观管理,减少劳动力的过度供给。随着市场就业体系的形成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单纯依靠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难以全面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从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尖锐化的国情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劳动力市场上的过度供给,缓解就业压力,应当作为制定就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考虑内容。作为长期决策,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政策选择上,要确立高素质人才优先就业的方针。政府应对各类企业进行分类,对高科技企业,如电力、化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行业,给予特殊劳动力的供给政策,进入这些企业的人员就当具备较高的学历水平。第二,降低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劳动参与率。我国劳动力供给增加的主要来源是新增劳动力,从经济社会发展及解决劳动就业的双重角度来看,都必须对新生劳动力实行追加职业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应允许工龄较长、年龄偏大的老职工提前退出工作岗位,降低劳动参与率。二、优化产业结构,开辟新的就业途径,继续实行分配倾斜政策。加快破产企业的资产重组,将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转向新的产业。对那些重复建设的企业以及夕阳产业,就下决心进行关停。在宏观政策上,要通过税收等法调节行业分配,提高艰苦行业的工资收入。在微观管理上,企业要继续扩大特殊岗位与一般工作岗位的收入差别,吸引职工留在艰苦岗位。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扩大城乡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促进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经济增长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各级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经济增长计划和产业政策。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结构情况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来看,仅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金融、保险、运输业、通讯业、社会服务业等,潜在劳动力需求量就非常大。据此,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应扶持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在投资结构的调整中,应加大这些行业的投资比重,使这些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新的就业基地。四、提高城乡劳动者对失业风险的承受能力。一是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对再就业困难群体实行特殊的过渡性政策。三是加快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我国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迟缓,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劳动力流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此,实行开放城市政策,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就业市场化进程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劳动力跨地区、跨城乡、跨行业、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界流动。当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努力促使我国的劳动就业尽快步入良性循环。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开放民间投资领域。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和日本,虽然都有规模巨大的大型企业,但小型企业却占了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甚至连家庭工厂也有相当的活力和竞争力。我国的大企业大都集中在冶金、机械、石化等传统工业部门,在未来几年内,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中小企业数量多,资产规模小,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密集度高,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可见,大力发展各类中小型企业,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我国劳动就业的重要战略策略之一就是统一投融资和税收政策,开放民间投资渠道,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小型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六、拓宽就业眼界,实行面向国际市场的政策。国际经济一体化是一种趋势,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应当利用国际条件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发掘国际性就业岗位的潜力。一方面要采取大量引进外资进行外贸加工生产、扶持有国际竞争性的企业、对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行业(如汽车工业、农业)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高水准的技术改造和体制改造等措施。另一方面扩大境外劳务输出,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