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对外交关系的启示

2022-08-02 综合 74阅读
    1901-1911年,内外交困的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外交体制改革,这既是清政府在各种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又是清政府为消除危机的自救之路.这对当时及嗣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从1840年前后,直到清末新政时期,伴随着中英外交关系的深入,士大夫的英国观也逐渐地发展变化。鸦片战争以前国人群体对英国的认知基本处于模糊状态,除个别士大夫之外,非主动的认识态度、以及“华夷之辨”和“天朝中心观”的影响,导致士人不关注英国形象的存在与否。鸦片战争时代,中国人对英国形象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知,面对英国的“炮舰政策”的冲击,士大夫的英国观开始分化,国内出现了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开明士大夫群体,引导人们了解英国社会的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等,从宏观角度定位英国形象。到了洋务时期,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士大夫们逐渐正视英国的先进技术与开放国门的必要性。这一时期是中英关系的发展期,中国人设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开展洋务运动、选派驻外使臣和留学生、修建铁路、架设电报线等,试图“师夷长技以自强”。士大夫的英国印象向纵深方向发展,对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民教、伦理等展开记录和论述,丰富了士大夫对英国形象的认知与体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国门逐渐开放的同时,士大夫们开始从内心接受世情的变化趋势,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认知。清末时期,从甲午战争的战败以及洋务运动的破产,历经清末新政,直到清朝灭亡,士大夫的英国形象走向微观化与泛化,英国不再是国人认识和学习的主要对象,英国形象的认识群体不再仅仅限于士大夫,新式知识分子成为认识和了解英国的主体,他们更加理性的分析英国社会,分析中英之间的实质性的差距,英国观念进一步的发展。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