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外文学关系的史料学研究及其学科价值
跨文化交流语境里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一直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支撑领域,也是取得最好实绩的研究领域之一。我国比较文学界的前辈学者以及近二十多年学界时贤在这一领域的杰出成就,昭示着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的坚实根基。为使这一领域有可持续拓展的潜力与动力,我们觉得应该加强两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一是文学关系原理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二是文学关系的史料学研究。这是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两条灵动(理论)而坚实(史料)的腿,依靠它们能够在比较文学与文学交流领域走出一方宽阔的天地。本章仅就中外文学关系史料学研究做一点初步思考。
一、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的史料基础
中外文学关系史或交流史研究,首先属于史的范畴,而史料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基础。坚实的史料基础决定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意义与学术孙汪价值。
史料从何而来?清季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胡适之先生进一步申说:“从前绍兴人章学诚(实斋),他说:‘六经皆史也。’人家当初都不相信他,以为是谬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句话,其实还幼稚得很。我们可以说:‘一切的书籍,都是历史的材料。’”在胡适看来,一切古书皆史。因而史料的搜集就成为了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础。傅斯年先生甚至强调“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
而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则强调:“史料就等于厅凯卖历史,这是错的。研究历扮逗史要有史料,但是史料不等于历史。如同盖房子要有砖瓦,但是砖瓦不等于房子;做衣服要有布帛,但是布帛不等于衣服。把砖瓦变成房子,把布帛变成衣服,把史料变成历史,要经过加工制造的过程。……最好的历史家,没有资料,怎么能写出历史来呢?所以资料是重要的。但是必须声明:史料不等于历史。”对史料进行加工制造,也是问题意识与研究观念或日史识形成的过程。史料与史识相结合,在特定研究思想下,剪裁史料,分析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