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藏品
这见年,我在国内有幸受到一位同事的影响,先后看过国内一些文物展览(以前是没有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和兴趣的),主要是陶瓷和玉器以及一些出土文物,我当然不是文物方面的专家,但通过这几个月来在荷兰delft、英国伦敦V&A以及cardiff国家博物馆等,看到了一些中国展品。一个惊人的发现就是,收藏在国外博物馆的中国藏品,明显要好于一些国内博物馆的同类藏品,例如陶瓷品的光泽、色彩、完好程度等等,都不错。我简直要感谢西方对中国的“掠夺”了,不然的话,我们哪能看到这么好的旧东西呢,而且很多时候,特别是在英国,这个最大的殖民者国家,还可以享受免费参观。我联想到一些报道:逐渐富裕的中国资本家试图在国际拍卖会上买回中国文物,当然,国人的报道显然是对这些富人报以爱国者的致敬,自己也会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不过,我反而觉得不是好事,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保护文物,相关的配套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而所有这一切是需要花时间学习的,想一想,英国学习了几百年才逐渐建立起私人收藏以及公共博物馆的社会体系,才有今天可看到的完好藏品。也难怪前一阵子希腊高调宣布投巨资所建的新卫城博物馆开馆了,可以容纳目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的两条帕台农神庙外墙雕带了(当然,我们并不知道英国是否会归还,按我目前的想法,全球化时代不归还也好,何况人家花费了巨大的收藏历史的沉淀成本)。其次,陶瓷(与茶叶一样)经历了几百年(或更长?)的对外贸易史,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V&A博物馆的陶瓷产品很好地表现了这一历史事实。有趣的是,当我最初看到一些陶瓷产品上描画着人物,但却是西人之脸时,的确很好笑,它们看起来太滑稽了,心想,几百年前,西方就在拙劣地模仿中国啊,原以为只有落后的中国一直在模仿西方,所以才沦为目前的“制造大国”、“原创侏儒”。不过,昨天在大英博物馆看到的类似西方模仿中国陶瓷的产品,却产自景德镇,原来,是中国的工匠依据对西人偏好的想象,按照中国文化的样式,烧制出陶瓷产品,出口到西方。所以,当你看到这样的滑稽陶瓷时,千万不要以为是西方在模仿中国文化,不是的!这些所谓模仿中国的陶瓷,很多出自中国人自己手中。有意思吧。当然,也许最初有一些模仿中国陶瓷的痕迹,可能重要是学习烧制技术,不过,后来西方自己建立起陶瓷厂,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响,再没有这种中国人看起来会笑出声的滑稽陶瓷了。目前伦敦商场的陶瓷产品,无论生活用瓷或工艺瓷,都很难找到madeinchina的了,它们有自己的品牌如wedgwood。这一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即了解西方如何从仰视中国陶瓷到建立自己体系的具体过程。最后,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在哪个博物馆都很难买到基于中国藏品开发出来的丰富纪念品,真是很奇怪,与版权有关吗?中国不允许吗?还是英国方面因市场问题,没有组织相关藏品之衍生品的开发?结果我昨天只买了英文孙子兵法的小册子,不是中国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