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2020-04-30 时事 208阅读
当前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性及其机制分析
就目前经济形势来看,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低收入、低素质,不良的事实制度,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快制度建设等机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当前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一)改革要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
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改革成效要遵循"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要看"改革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看大多数人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就我国来看,就是要着重看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有了改善和提高。
在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占整个中国人口80%之多,他们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其最能表现我们的改革的成败)是我们的政府最应重视和关心的。改革涉及到利益调整,要使每一项措施出台都使人人受益是很难的,但应坚持一个原则,即无论如何不要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具体来说绝不要以牺牲9亿多农民的共同利益为代价,9亿多农民的利益任何时候都是考虑问题、权衡轻重、做出决策的关键。这既是发展和稳定的需要,也是由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农业,这是成功地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一条规律性的要求。第一,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对财政、对经济建设规模都有很大的约束力和促进力。这表现在:(1)农业生产加上与农业有关的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建国以来几次农业丰收,都使工业生产、财政收入和基本建设投资相应增长,反之则有相反的结果。(2)回顾1978年底改革开放以来这20年历史,可以说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成功,也就不会有1984年将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推向城市的决定;没有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也就不会有这20年来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以市场为导向改革的深化。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这是农民创造的"两个意想不到"。第二,从1998年至今,国内经济形势表现为市场疲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人们愿意并有能力购买商品的数量。笔者认为,这种经济形势的长期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的有效需求不足。从我国当前农民生活整体情况来看,农民需求基本只是维持在半自给自足状态,消费愿望是极其迫切的。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多,他们的消费需求呈现数量大、品种多的特点。可见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同时我们可以推想农民的消费将会带动整个工业企业大量的引致需求。这样随着工业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扩大,内需不足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从而工人、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种需求是建立在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农民出钱购买商品,那么内需不足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不过我们要认清一个重要的事实: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需求含义的第二个条件即有能力购买不能实现。如果农民收入不提高,仍然维持半自给自足的状态,扩大内需的种种政策就难以奏效。可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当前需求不足,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农民绝对收入下降,比较利益下降
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扣除物价因素,1980年至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为15%,1985年至1988年年均增长率为5%,1989年至1992年年均增长率为2%,1993年至1996年为5.6%,1997年至1999年为4.3%。很明显,农民收入增长以1984年为转折,此前增长较快,此后便逐年下滑或徘徊不前。再从城乡居民收入的比较中看,随着农民收入的下降,由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断拉大等原因,也使城乡差别由一度缩小到逐渐扩大。1978年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比为1∶2.4,1980年为1∶2.3,1984年为1∶1.7。但好景不长,此后便开始拉大,1990年扩大为1∶2.33,1993年达到1∶2.53。1996年以来,农业生产连续丰收,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这是前所未有的。加上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趋缓,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减弱,农民难以从二、二产业收入中得到补偿,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点,致使城乡收入差别进一步拉大,农民的购买力下降,大部分地区消费水平一直徘徊不前,有的地区还略有下降。
(二)农业人口多且素质低
我国有9亿多农民,耕地却只有16亿亩,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供世界18%的人耕种,这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劳动这种生产要素过多地投入只能造成生产率的降低,进而产生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同时我国农民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绝大多数,这既不利于农民消费层次的提高,也不利于农民观念的更新和先进科技的推广。
(三)事实制度的不良影响
这里所说的制度是社会学意义的,是指在社会中已经建立和确定,并为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方式,是适应人们充分满足欲求而组织起来的定型化的规范。这里所谓事实制度,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实际执行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不是政府颁布的,而是一部分社会成员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社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并且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国政府一再强调减轻农民负担,但却一直减不下来,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事实制度造成的后果。地方官收费,很大一部分是在政府规定的5%(占农民纯收入)之外收取的。目前农民负担重,主要是因为收费已成制度化。首先,认为山高皇帝远,中央政府要管的大事还很多,无暇顾及他们的不良行为;其次,征收的费用,可以在一些政府官员之间分;再次,农民素质低,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
三、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一)加大教育的投入和法制建设
应切实普及义务教育,杜绝农村中小学校中腐败现象的存在,使穷人孩子有学上(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改善消费层次),解决部分地区劳动力过剩问题。如果因贫穷而断绝了农村孩子上学之路,则会对教育质量和人文精神产生难以挽回的消极影响。因此,采取适当的办法降低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负担,给其开辟一条上大学之路,不仅可以给穷困家庭改善子女命运的希望,而且有利于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农民接受教育程度提高了、认识问题能力增强了,对一些非法的、影响社会风气的不良行为,就可以用知识、法律进行斗争,从而有利于社会良性发展,有利于不良的事实制度的取缔。教育还可以使农民摆脱封建思想束缚,使其摈弃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少生、优生的目标就会在农村得到实现,从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人地矛盾"。
应加强农村法定制度建设,编织严密的制度之网,以严密的制度对公职人员监控,以严密的制度提高公职人员的素质,以严密的制度形成对乱收费的巨大压力。完善的法定制度有利于消除不良事实制度的存在,从而解决乱收费的事实制度原因。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998年以来,政府启动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投资的力度,试图以此刺激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但是,财政政策也有一个效益问题,需要选准投资方向和项目,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现实情况出发,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这方面的投资可以说是一石数鸟:其一,这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重要措施。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需要的资金量大,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只能由政府投资建设。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一般不大,投资较为分散,与全国性大型基础设施相比虽然意义同样重大,但不那么引人注目,从追求短期政绩角度考虑,并不一定是县级以上政府的最佳选择,因而比较容易被忽视。乡、村政府对这种基础设施投资往往力不从心,缺乏必要的财政资金保障,只能伸手向农民要钱,加重农民负担。这是贫困地区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农民负担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二,这些基础设施和大的基础设施相比,规模小,启动快,雇佣的劳动和国内的投入要素多,对国内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的贡献率较大。其三,短缺经济在我国已经结束,市场普遍进入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状态,扩大总需求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许多人把高档消费品推向农村市场,但是开发农村消费市场的努力已经有好几年,效果却十分不佳,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基础设施太落后,缺乏形成有效市场需求的基本条件。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地区,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不但供应不足,而且质次价高,限制了农民对高档消费品的消费,较高的价格也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成本。其四,农村基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
(三)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可以降低成本、增产增收、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可以解决部分地区农户因缺乏劳动力而超生的问题。利用科技使农民产生自愿少生优生的想法,其积极作用是用行政方法无法取代的。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要加大农业生产资料部门的科技投入和管理,使生产资料成本、价格降低,从而解决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断拉大的问题。
(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实现"专、规、产"战略
发展和完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在内容上要进一步丰富,如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等,而且在要素上要进一步拓宽,如劳动力与劳动力的合作,劳动力与资金的合作、劳动力与技术的合作、不仅在合作的对象上要不拘一格,如农户与农户的合作、集体与集体的合作、农户与集体的合作、农户与国有企业的合作以及农户集体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且在合作的范围上要突破框框,如本社本村范围内的合作、跨村跨乡以至于跨县跨省的合作。
通过以上笔者分析的合作的发展思路,一可以实现专业经营,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质量;二可以实现规模经营,从而克服传统小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和局限性,克服细小的经营规模在容纳新的先进技术要素投入方面的局限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质量及收益;三是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合作经济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合作经济的发展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整合。
(五)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一些地区的农村,由于人多地少及农业季节性等原因,农村失业人口大量存在。最典型的就是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整个冬季农民都处于农闲状态,又由于北方地区目前改革步伐较慢,乡镇企业建设没得到发展,冬季农闲时由于农民没事做,赌博、封建迷信等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的活动就盛行起来,不仅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也侵蚀人民的思想。用行政的办法治理上述问题是难以奏效的,最有效的就是加大该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政府组织农民出外打工或及时给农民提供打工信息,使其有正事可做。这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解决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政府应采取积极方式加以建设。[][15]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